(二)女性入社。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有才往往被视为“无德”,明代科举政策剥夺了女性考试权,女性也就不能组织文社以平等身份参与科举论学了,但也不乏能诗善画之才女参与社群文人雅集作为点缀。如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曹学佺、俞安期闽中结石君诗社,社集活动就有很多女性参与。曹学佺诗《九月十五夜社集高景倩宅为其郎君楚材赋花烛诗》即为一次在女社员高景倩新婚之夜举行的社集活动,诗歌描写了高景倩“此时交颈语,多是唤卿卿”的新婚场景[11](《浮山堂集》);《社集薛老庄,邀吴兴茅孝若各赋排律分得八庚韵,是曰主客十四人,姬子三人,季札之鲁,漫云周礼,在兹谢传,登山自觉晋风未远》称“上客耽词赋,佳人识姓名”,有佳人参与社集诗词创作活动;《姬人各分一韵,予代长君卓氏赋得三肴》写女性社员每人也要作诗一首。在曹学佺的诗歌中记载女性参与社集活动的例子很多,其中一位名叫卓长君的女性几乎每次社集都参加,一直到其嫁人方别社中诸子②。女性参与社群文人雅集活动在晚明以后更显频繁,特别是那些多才多艺的青楼歌妓,她们的参与往往为文人雅集增光添彩。南京为六朝古都,又是明代留都,文学家在此结社可谓历代有之,晚明著名的秦淮歌妓如朱无瑕、傅灵修、马湘兰等都有参加文人结社经历。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载朱无瑕:“万历己酉,秦淮有社,会集天下名士,秦玉诗出,人皆自废。”[12]万历己酉,即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此社为袁中道等人所结冶城大社,其中还有一位女性为傅灵修,二人作为校书官参与了此次社集活动[5](卷9)。最为著名者当为马湘兰。马湘兰(1548-1604),据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载,名守真,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其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之称。其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12],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并且通晓音律,擅长歌舞,还能自编自导戏剧,成为南京著名的“秦淮八艳”之首。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马湘兰等秦淮歌妓与张献翼等名士参加了齐王孙朱承彩的金陵大社,可谓女性参与社群活动的高峰了。社群接纳女社员以及青楼歌妓参与社集活动,正说明社群接纳成员的开放性与自由性。 社群文学家可以脱离一个社群加入另外一个社群,也表现出晚明社群文人往来交流的自由与方便。晚明文社林立,社中文人科举中第后,逐渐走向参政道路,在晚明“君子”与“小人”势不两立的态势下,文学社群也逐渐分化为“君子社”与“小人社”。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同,“君子社”与“小人社”的文学家往往会脱离原来的社群而加入另外-个社群。较为典型者当为复社与中江社。 复社大家较为熟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中江社。关于中江社,朱倓于1930年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二分)上撰文《明季桐城中江社考》,已作了详细考证。中江社成立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社址在安徽桐城,领袖为阉党潘汝祯之子潘次鲁与阮大铖门人方圣羽。阮大铖暗中操纵中江社,为中江社的实际领袖,他以推荐科举为诱饵笼络了一批“六皖名士”,其中包括钱秉镫。钱秉镫(1612-1693),字幼光,号田间,后改名澄之,安徽桐城人。南明桂王称帝时授庶吉士,官至编修、知制诰,著名学者、诗人。他与阮大铖有世戚,最初对朝中阉党与东林之争还不甚了解,遂被阮大铖的“科举功名”所诱加入中江社。中江社为阉党文人所创,成为晚明复社最大的对立派。朱倓《明季桐城中江社考》云:“明季结社,其数盈百,而势力之伟大,无如复社;而与复社隐然相抗与之敌对者,其惟中江社。”[13] 复社比中江社早三年成立,潘次鲁和方圣羽皆列陆世仪《复社纪略》所载《国表》第一集和吴山嘉的《复社姓氏传略》,潘、方二人最初实为复社文人。因潘、方二人为阉党中人,后在阮大铖的利诱下,二人遂脱离复社另立中江社。而中江社文人钱秉镫则与之相反,他先脱离中江社,后入方以智泽社,最后随之一起加入复社,其子钱撝禄所撰《先公田间府君年谱》对此记载甚详。兹列如下: 壬申(崇祯五年),方密之吴游回,与府君(钱秉镫)言曰:“吴下事与朝局表里,先辨气类,凡阉党皆在所摈,吾辈奈何奉为盟主?曷早自异诸!”因私结数子课文;其中江社期,谢不至,诸公既知有异心矣。其冬,府汇试,生童俱集,大铖治酒,大会社友,独不招君,既试毕,府君往谒其封君柱麓翁,翁语曰:“子为谁荐?”府君曰:“未有。”翁曰:“小儿云方仁植已荐子矣!”府君曰:“不知。”揖而出,仁植者,密之父也,己癸案,府君第一,大铖居为己功。 癸酉(崇祯六年),刘用潜为婺源令,祖父授业门人也,遣迎祖父到任,过皖,大铖急语之曰:“今年婺源令必入闱,诸昆仲必应中一人,以报师恩,宜尽尺头长者,且才美不愧。”盖指府君也。因密传用关节法。祖父辞曰:“此子年幼,正宜用功,吾生不作侥幸一事,宁敢以误此子,并累使君也。”其秋,用潜又迎,且曰:“某将入闱,署中须师照管。”祖父力辞不去。已刘公果入闱,府君兄弟皆不中,人争惜之;祖父独喜曰:“幸甚,不堕榖中,即使径中,不由关节,亦终为某口实,得箝制之矣。” 乙亥(崇祯八年),过娄东谒张西铭(张溥)先生。 丙子(崇祯九年),读书龙眠山中,左硕人(名国柱)为主,子植(名国栋)子忠(名国林)子厚(名国材)共事。大铖闻之,谓祖父曰:“闻公家有人与左氏共笔砚,必非公子也,左氏固吾世仇,吾两家世戚,宁有此乎?”祖父曰:“有之,即吾少子也,彼少年,宁知前事,意气相孚,自为投契,吾辈亦焉能禁之!”大铖从此衔恨于府君矣[14]。 从年谱所载来看,使钱秉镫退出中江社的关键人物是方以智。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龙眠愚者、泽园主人、宓山子、鹿起山人,安徽桐城人。晚明清初思想家、诗人。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为著名的“晚明四公子”,少年时与堂叔方文(字尔止)、妹夫孙临(字克咸)、周岐(字农父)等人在其父所建泽园成立“泽社”(结社时间大致在明崇祯初年)。此社主要为一群青少年所结,他们在赋诗作文,研读经史之时,往往慷慨酣歌,“好言当世之务”[15](《孙武公集序》)。 明崇祯五年(1632年)五月,方以智开始游历东南,结交吴中复社名士周鏕、沈寿民、钱谦益、杨廷枢,游杭州时访闻启祥“读书社”诸子,交陈子龙、周立勋、徐孚远、顾开雍、李雯、夏允彝等云间几社诸子,一直到冬天才返回桐城[16]。此次东南之游,复社诸子激励气节,与朝内丑类进行斗争的精神对方以智思想影响很大,回到桐城后,他即对同学钱秉镫进行思想灌输,劝其辨别“气类”,分清东林、复社与阉党之间的界限,认清这个由阉党组织的中江社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劝其迅速离开中江社,并邀请他加入泽社一起课文。此后,中江社有社群活动,钱秉镫也不再参加。 钱秉镫脱离中江社加入泽社的这一段时间还没有加入复社,因而,陆世仪《复社纪略》所载《国表》第一集名单和吴山嘉《复社姓氏传略》所载其祖父吴扶九(复社领袖之一)的《复社姓氏录》皆无其名。据吴山嘉载,《复社姓氏录》为复社尹山大会第一集、金陵大会和虎丘大会第二集的名单[17](《复社姓氏传略序》),最后一次虎丘大会是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这就说明,此际钱秉镫尚未加入复社。至明崇祯八年(1635年),钱秉镫到娄东拜访复社领袖张溥,以此为标志,钱秉镫才成为复社一员,后因明崇祯九年(1636年)他与东林君子左光斗后人左硕人及其四子读书龙眠山,引起阮大铖的仇恨,才彻底脱离中江社而站到了复社队伍中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晚明文学家组织或参与社群的情况极为复杂,文学社群作为一个组织实体,在接纳文学家上不存在“壁垒森严”,社群文学家之间自由组合与流动的现象较普遍。 虽然社盟诸子可以在不同文学社群间自由流动,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其脱离原社而加入他社,而是在保持原社文学家身份基础上加入另一社群,成为该社文学家。社盟诸子身份往往具有多重性。如本属江西豫章社文学家的罗万藻,在应社走向联盟后加入应社,成为应社的重要一员。复社联盟成立后,豫章社中的陈际泰、章世纯、罗万藻又成为复社联盟江西分社领袖,一人身兼多社身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