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中古热” “中古”这一概念在目前的使用中并没有固定的、一致的时间界限,不同学者往往从各自的具体研究出发对“中古”的时限做出不同的划分,基本的共识是逐渐舍弃原所附带的社会形态意涵,而宽泛地作为两汉到隋唐这一时段的代称。这一时间范围与本文所论学者对这个词语的用法相接近。例如胡适在《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暂定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纪元前220~纪元1020年),为中国的中古时代”[1]。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的时间跨度是由汉末到南北朝,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的中古界限与前者基本相沿。因此,本文所使用的“中古”也同样指汉末至南北朝这一时段,按照朝代来讲的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另外,为了叙述的统一与方便,本文将暂且使用“魏晋”来代替刘师培、鲁迅、王瑶的“中古”时段。 (一)历史、哲学、文学领域中的“中古热” 魏晋南北朝的精神文化因其时混乱分裂的政局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极端思想,在以“经世致用”“修齐治平”为职志的儒家士人心中始终不被看重。虽然其中也有向儒家思想回归的“名教中自有乐地”的声音,但也依然无补于事,而宋齐梁陈香艳、奢靡的诗风更是被看作亡国之音,使其受到强烈且持久的鄙视与诟病。 这样的局面到章太炎时渐露转机。在《五朝学》一文中,章太炎比较汉魏晋唐之得失,痛斥前人责难魏晋之学过当,认为对清谈玄学应当给予重视: 夫驰说者,不务综终始,苟以玄学为诟;其惟大雅,推见至隐,知风之自,玄学者固不与艺术文行啎,且翼扶之。(……)五朝有玄学,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故骄淫息乎上,躁竞弭乎下。(……)世人见五朝在帝位日浅,国又削弱,因遗其学术行义弗道。五朝所以不竞,由任世贵,又以言貌举人,不在玄学。[2] 与此同时,刘师培对魏晋六朝之学也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左盦外集》卷九中讲道: 两晋六朝之学,不滞于拘墟,宅心高远,崇尚自然,独标远致,学贵自得。(……)故一时学士大夫,其自视既高,超然有出尘之想,不为浮荣所束,不为尘网所撄,由放旷而为高尚,由厌世而为乐天。[3] 章氏与刘氏对魏晋六朝之学的重新评价可以视为一种思想变化的开端,反映了20世纪初期的学人与他们的前辈有着相当不同的学理思路与历史语境。章氏与刘氏作为先觉者开启了这扇大门,后继者则与他们一道缔造了此时期中古文学研究的热潮。在历史与哲学领域,1901~1929年发表的论文不足90篇,著作10多种;到20世纪30至40年代,论文陡增至600篇,著作有80余种,并分别以陈寅恪的《隋唐渊源制度略论稿》与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为代表。文学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近30篇,论著10余种,并以刘师培的《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王瑶的《中古文学史论》为代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