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论抗战文学的内迁题材(6)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王学振 参加讨论

    陈钟凡在为薛建吾的散文集《湘川道上》作序时,曾感叹中华民族前三次的大迁徙缺少文字记载,“颠沛流离的惨状,后人无从得知”,而第四次大迁徙(即抗战时期的内迁)却能够为后世所了解,这正是《湘川道上》等作品“有裨于史乘”的文献价值所在。(13)陈钟凡的看法是有道理的,然而包括《湘川道上》在内的抗战文学内迁题材作品的价值不限于此,至少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抗战文学内迁题材的作品体现了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纠结,是认识抗战文学思想倾向复杂性的典型标本。
    抗战的爆发使中国的政治生态发生了变化,除汉奸、卖国贼之外的各派政治力量都皈依到救亡的大纛之下,民族主义成为抗战时期的一种主导性意识形态。但是各派政治力量固有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消褪,抗战语境下得到强化的民族意识与其固有的阶级意识是交织在一起的。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相颉相颃的情状颇为复杂,也反映在抗战文学之中,造成了抗战文学思想倾向的复杂性。
    内迁题材的抗战文学作品正是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博弈的产物,提供了认识抗战文学思想倾向复杂性的典型标本。内迁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的,因而表达对日寇的痛恨、对祖国的忠诚是内迁题材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事实上内迁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做的,民族意识无论是显是隐,都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如何香凝的《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河山不复头宁断,逆水舟行勇向前。”表现了作者不作俘虏的坚贞操守,抒发了其收复失地的坚强决心。但似乎与阶级无涉的内迁题材作品也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有的作品在民族意识之外,流露出比较明显的阶级意识。如罗世文的《别汉入蜀》:“金陵铸鼎梦难圆,赵构君巨走蜀川。龙虎苍茫留国耻,龟蛇黯淡失汤坚。企图揖盗输繒策,忍作焚萁篙里篇。豚犬诸郎难了事,终朝坐食误坤乾。”“秋风夏口望渝蓉,百难蚕丛寓意浓。劫后余生仇禹贡,瞻前乐死反尧封。闇公首义披荆棘,楚女横流布阵容。此去西南偿夙愿,开来继往为工农。”作为先行入蜀筹办第十八集团军汉口办事处内迁事宜的共产党人,罗世文既为民族的苦难而悲痛,又表达了继承杨闇公、萧楚女等先烈遗志,开辟西南地区革命工作新局面的宏大抱负,他还将河山的沉沦归结为国民政府的无能,视其迁都为南宋朝廷的偏安江南,甚至直斥当权者为猪狗。又如李广田的《引力》,既重点表现了“自由中国”对沦陷区人民的强大“引力”,也花费不少笔墨描写大后方的“昏天黑地”,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也是纠结在一起的。
    其次,抗战文学内迁题材的作品以纪实为特色,创造性想象或有不足,但纪实也为其带来了真实细腻等优点,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抗战文学内迁题材的作品大多是作者亲历内迁之后的产物,因而以纪实为主要特色。作为内迁题材作品主要文体的散文自不待言,就是小说也缺少虚构。李广田谈到《引力》的写作时,说过一番自省的话:“我常常为一些现成材料所拘牵,思想与想象往往被缠在一层有粘性的蜘蛛网里,摘也摘不尽,脱也脱不开,弄得简直不成‘创作’。”(14)所谓“为一些现成材料所拘牵”,正是《引力》纪实性的表现,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才认为《引力》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其实“为一些现成材料所拘牵”在内迁题材的作品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茅盾应该是比较擅长编织故事情节的作家,但在他内迁题材的短篇小说《虚惊》《过封锁线》中也看不到多少想象、虚构的成分,我们甚至说不出这两篇小说和散文《太平凡的故事》《归途杂拾》《脱险杂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纪实并不意味着缺乏艺术价值,纪实性的内迁题材作品在创造性想象方面或有不足,但在真实细腻方面却具有很大的优势。茅盾的《虚惊》《过封锁线》不事渲染,在自然真切之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李广田的《引力》不以情节的曲折见长,正是真实细腻的心理刻画使小说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以风中种子的落地生根写黄梦华婚后对家庭的经营、以水中行藻的“永久是一个向前的姿势,但永久离不开那个生根的地方”写黄梦华在去留之间的艰难选择,都朴实而真实。又如写黄梦华等人从沦陷区逃出来后见到中国国旗的感受,也堪称细腻传神:“她们看了这些旗帜,一时之间生命中完全被欢欣充满了。又仿佛在外面受尽了野孩子欺侮而回家看到了母亲的孩子一般,有些垂下来的旗子一直触到了她们的头上和肩上,那正如母亲的手所给与那受屈的孩子的抚慰,她们真感到有多少话要诉说,有多少泪要挥洒。几年来在沦陷区所受的凌辱,近些天来在路上所受的委屈和折磨,仿佛都是为了要看见这些旗子,也正为了这些旗子,她们所经受过的一切也仿佛都是值得的,都是无所谓的了,就连这最新的伤痕,那个中国队长所给与梦华的屈辱,也已得到了平复。”
    内迁题材的抗战文学作品,当然有个别是显得简单、粗糙的,但从总的看来,还是有着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佳构。茅盾的《走上岗位》、李广田的《引力》、钱锺书的《围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陈白尘的《大地回春》、张俊祥的《万世师表》等长篇的小说、剧作,都是文学史上有名的著作。一些篇幅短小的诗歌、散文,在艺术上也很成熟。诗歌方面,如穆旦的《原野上走路——三千里步行之二》抒发远行者融入自然怀抱、祖国原野的欢欣以及勇于征服的青春激情、活力,李广田的《我们在黑暗中前进》通过黑暗中赶路的师生与灯光下其乐融融的人家的对比,传达复杂的情愫(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内迁大后方的坚定;既有旅途的艰辛,也有行进在祖国大地上的豪情;既有失去家园的痛苦,也有赢得最后胜利的决心),都是很好的诗作。散文方面,如丰子恺的《辞缘缘堂》《桐庐负暄》等作品记一家人危急之中的辗转奔波,却写得并不局促,从容不迫的叙述既流露出作者真切的爱憎,又显示了其旷达、洒脱的个性,堪称达到了艺术的极致,又如李广田的《江边夜话》等篇章被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称赞为“不止是完美的艺术,而且是社会和时代不可少的留影”(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