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现代中文学刊》2015年第 李欧梵 参加讨论

    然后,另外一个很惊人的现象就是,小说里面他看的书大部分都是西书,不是中文书,而且他把英文的名字都标出来,没有翻译。有的是翻译的,比如说《波斯宗教诗歌》,另外就是《信誉犯罪档案》,这个我没找到,《英诗残珍》,这个容易找,就是当时的英诗集锦之类的书。可是最重要的几本书,一本是叫做The Romance of Sorcery,就是《妖术奇谈》,还有勒法努(Le Fanu),是爱尔兰作家。他写了很多怪诞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Carmilla。故事主要是说月夜下古堡里发生很奇怪的事情,白天很熟悉的东西,到晚上怪怪的感觉就出来了,这就是uncanny。里面有一个女的变成吸血鬼,然后半夜到另一个女的床上想吸她的血。勒法努的小说里把吸血鬼的形象带到日常生活里面,在这种古堡里面把它带出来了。那么勒法努的小说在西方文学里,一般是把它叫做gothic fiction,就是哥特式小说。哥特一词来自建筑,就是一种17、18世纪仿古式的一种建筑,高高的尖顶,鬼的形象等,他就把这个放在他的小说里面。主人翁住的地方往往有这种哥特式的尖顶或哥特式的古堡,人进去后很阴暗,于是楼上,特别是屋顶上就发生事情了。所以后来有人就说哥特式的传统从Hugh Walpole早期的小说到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一直到大家比较熟悉的勃朗特(Bronte)三姐妹,《呼啸山庄》里面的山庄虽然不是哥特式的碉堡,但也是一个湖边很凄凉的地方,那里面本来就闹鬼,是一对爱人的故事,爱得死去活来,后来都死掉了。还有就是《简·爱》,她认识了罗切斯特,罗的前妻发疯了关在楼上,半夜里面在鬼叫,那一段你们看电影都会看到。随后美国早期的女性理论家就把这些编成一本书,叫做Madwoman in the Attic(《阁楼上的疯女人》),从那里就可以看出来女性怎样受到压抑。当然也有人认为女性所代表的一种eroticism(色情主义),一种对于男人具威胁性的色情。
    当然施先生所用的还没到这个阶段,他当时对女性主义还没什么兴趣。他想营造一种怪诞的气氛,那么从哪里找呢?中国只有《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之类的。我最近看了《阅微草堂笔记》,和《聊斋志异》差得太远。可是《聊斋志异》里的鬼,狐仙比较多,也有各式各样的鬼,如何把这些鬼和人物的心理连在一起?因为施先生当时已经知道弗洛伊德,他和我谈过好几次。那么如何将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病,压抑也好、发狂也好,联系在一起?这个也许是都市小说的一个方面,至少在施尼茨勒的小说里施先生得到很多启示。因为施尼茨勒典型的小说比如说《阿尔赛小姐》就是讲这个:表面上中产阶级男人道貌岸然,女士温文尔雅,可是缺钱用,就一定要去借钱,因为她爸爸负债,于是就要找个有钱人,可是她不愿意卖身。于是这个女儿就到别墅里面去见那个喜欢她的男人,男人说和他上床就可以解决这笔钱,这个女人马上就发疯了。发疯的时候所有衣服脱光了,从楼梯上走下来。其他绅士淑女们正在开派对,发现这个就不知道怎么办。这个故事就是这样,女性在受到压抑的时候,一个中产阶级的女性,在熟悉的环境里面受到压迫的时候开始发生心理问题。施尼茨勒没有读过弗洛伊德,但弗洛伊德知道施尼茨勒,看了他的小说之后大为赞叹,说自己的学说在他的小说里面都已经表现出来了。等会要讲的uncanny,也要提到施尼茨勒。所以中国第一位发现施尼茨勒的心理描写的是施先生。后来还有人翻译过他的喜剧,和他的小说很不一样。大家可能看过他的喜剧改编的电影,大多是讲都市里的A爱上B,B爱上C的爱情轮流转,讽刺的爱情,可他的小说就是讲这个东西。所以弗洛伊德特别喜欢。维也纳的都市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原来得到的破产了,可是表面上为了门面不好意思暴露出来,才会发生repression(压抑),这个就是弗洛伊德特别提出来的。勒法努是个例子,另外,他还提到其他类似的作品。刚刚讲到gothic总是和神怪联系在一起,而erotic总是和神话联系在一起。那么gothic,grotesque这种恐怖式的冠脉,背后是不是有色情的成分呢?绝对有。色情的背后是不是有这种荒诞的成分呢?绝对有。而两者加在一起背后是什么呢?是死亡。这是一种典型西方式的颓废,不可能复活,一定是死亡。所以这个小说里面我本来以为主人公会死亡,跳楼死亡,但最后是他的小孩子死了,莫名其妙,总之一定要有个死亡的东西。
    gothic romance(哥特式传奇)这个文类在外国大盛,非常流行,就变成通俗小说了。后来就把爱伦坡的小说啦,勒法努的啦,甚至有人把神话故事全部摆到了romance里,总之就是romance变成通俗小说的文类了,而失去了它们本来有神话意义的传奇了。原来的传奇是和歌特有关系的,施先生这些书我猜是没有看过的。这些东西刚刚触及到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因为我对鬼啊什么的不感兴趣,事隔几十年,我现在对鬼的兴趣特别大。我这次回中文大学要看《聊斋志异》,对这本书迷得不得了。我现在为什么对鬼的兴趣那么大?有施先生的影响。中国文化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了以后呢,儒家不是说“敬鬼神而远之”嘛,人性的荒诞的一面,神秘的一面,弗洛伊德所说的uncanny的一面,比较不受重视。中国的小说里面,早期还很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啦、唐传奇啦,再比如鲁迅喜欢的干宝的《搜神记》啦,所以我可能也部分受到鲁迅的影响,因为《故事新编》里有一半都是讲这个东西的。后来我就想,文学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就是你如果写一个小说,你的思路是否可以完全从儒家的里面来?应该不够。因为小说往往是唱反调的,往往你这边说仁义礼教,他那边描写颓废,它和礼教的道德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用弗洛伊德的方式来讲,被压抑的东西就会出来。文学的形式、叙述的形式是把人所压抑的东西,或黑暗的东西,或荒诞的东西带出来,你用道貌岸然的方式是带不出来的。所以这里面就给施先生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一定要超越现实主义,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五四”时期以来的传统就是19世纪的写实主义,他们所介绍的作品,特别是短篇小说,都是写实主义的,什么莫泊桑的小说,英国的小说,还有后来30年代大盛的巴尔扎克的小说都是写实主义,当然还有左拉。另外一些比较浪漫的如罗曼·罗兰的东西,像施先生所喜欢的绝无仅有,我猜当时没有人明白他在看的是什么。所以呢,他一定要把这些书介绍进来。还有一本书叫The Romance of Sorcery,这本书我后来查了,也是通俗小说。原来是写傅满洲小说系列的萨克斯·儒默(Sax Rohmer)写的,也是神仙鬼怪的故事。所以他能把欧洲的这些资料,不算是很高的,也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的,都吸收到他的小说中,创造了一个荒诞的气氛。那么这个气氛怎么来的?这是施先生自己的了。如果我们要以大都会的文化生活为背景的话,那我的错误就在于太受The Architectural Uncanny这本书的影响,我觉得应该倒过来讲:上海当时的都市文化还不足以满足施先生的思考和想法。他是有独创力的,和刘呐鸥、穆时英那几个朋友不一样,他不喜欢去舞场,他最喜欢的除了喝咖啡就是逛书店、看电影。所以他常常说带着几个人逛书店,在四马路,一大堆书,于是他就买了中文书英文书,然后就喝咖啡或看电影,他很喜欢看电影。于是这些书就进到他的小说里面,他就喜欢挑那些怪诞的东西。我记得他和我大谈爱伦坡,他非常喜欢他的小说。更有意思的是,他很喜欢虐待狂的作者:萨德。后来我到美国去,他问我能不能把英文版的小说买来给他看,当时我在美国到处找不着,现在到处都有。我后来还找到了寄给他。他喜欢看这种东西,而不是狄更斯。当时他就有点孤僻,可能觉得相当寂寞。我看他写的这些小说,懂的人也不太多。而这些作品毕竟是为中国读者写的,他整个的故事模式,不是从乡下到都市,因为“五四”时期的大部分小说都是从乡下到都市的模式,如果有都市的话,比如曹禺的《日出》、茅盾的《虹》,都是年轻人或喜欢文艺的人从四川或什么乡下坐轮船到上海来,巴金的很多小说也是这样,和他个人经历很相似。如果“五四”的写实主义小说写乡下的话,就会表现乡下的农民受苦受罪,把农民变成中国封建文化的代表,比方说祥林嫂就是个典型。然后知识分子的叙述者和乡下人的关系是什么,各人不同。鲁迅是反省式的,有的人是社会批判式的,还有的人把乡村美化,比如曹禺《日出》里面,原来她的男朋友想让她跟着他回去,她不回去,然后就日落了。这是非常熟悉的模式,施先生反其道而行,都市的生活他是熟悉的,他的家、咖啡馆、巴黎大戏院,这些是熟悉的。但是坐了火车,一切都不熟悉了。到乡下朋友家里就发狂了,于是各种东西变成了幻象。他后面三分之二是他的幻想,全部是意识流的手法写出来的。最后回到都市,原来熟悉的东西开始变化了。比如说喝咖啡的时候喝了黑啤酒,马上变化了。他去看电影买不到票,票被黑衣女人买到了,直到最后遭来灾难。这个故事在中国当时典型的城乡模式里,基本是乡下生活的那个基调,是一种变奏,就是都市人到乡下。这样的城乡模式,我们怎么来把它放到《上海摩登》或施蛰存的小说里面呢?这反而是我现在花时间构思的一个问题。
    我一个基本的构思就是:中国传统文学里面,写都市生活的反而是写实小说,像《三言》里写杭州;而写神话的都以乡下为背景,比如唐传奇,甚至于《聊斋志异》,至少在书斋里面,书斋不一定在城里。因此中国山水画的这样一个基调,进入到现代语境里面一定会改变的。怎么改变,第一种就是“五四”式的意识形态的改变,就是乡下是好的、是纯洁的,或者乡下是黑暗的,我们要去拯救它。它把道德的意味摆进去了,让我们去警醒。另外一种就是像施先生这样,把乡下的意象变成神话,变成很荒诞的东西。这是很大胆的,别人看了就说中国鱼米之乡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他一不做二不休,另一篇讲得更厉害,就是《夜叉》。
    如果说《魔道》是从都市到乡下,那《夜叉》基本上是在乡下。这个故事更为弗洛伊德化,就是叙述者去看他的朋友,朋友把他的表妹介绍给他,结果发现他发疯了,在医院里。于是他来交代一下自己是怎么发疯的。原来他在乡下度过一个周末,在月下散步的时候碰到一个夜叉。夜叉的典故从印度来,是一个佛教典故,后来进入中国文学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夜叉,母夜叉,男夜叉,女夜叉等。关于夜叉的一个解释是:夜叉有好有坏,有一点就是会咬人的。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夜叉可以和西方的vampire(吸血鬼)做个对比,中国没有吸血鬼,那是现代名词。古代也没人用,唐传奇里面没有吸血鬼。道家里面也有很多鬼,那是滋阴补阳似的,狐狸精更不用说了。吸血鬼是西方创造的东西,我想施先生就把这个摆进去了。他把中国的农村用一种田园抒情的方式写下来了,月下、散步、古潭、古塔,这个“我”已经要发疯了,结果发现白衣女郎。白衣女郎可能是夜叉,那么他说夜叉要吃他,所以就要抓她,结果就跑到一个土庙里面,听到有人叫,就看到黑影逃出去,然后他就看到夜叉现形了,于是就把她掐死了。后来知道那是一个乡下女人,一对男女在幽会,他就把一个女人误杀了。回来之后他就发疯了,觉得那个女人一直跟着他。他最后说他快不行了。叙事者决定不把自己的表妹介绍给他了,这个人已经没有希望了。就这么一个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