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上海沦陷时期路易士诗歌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李相银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上海沦陷后,路易士填补了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离去后的文学真空,成为诗坛第一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是由于他与《中华副刊》的双赢合作,二是因其进入了个人创作的高潮期。他行走在大海、都市与小城之间,“大海”书写投射了他对自由的向往,“都市”书写则意在表达现代人的紧张焦虑,尽管返沪之初他曾对上海产生游子重回慈母怀之心情。对都市“在而不属于”的生存感和对小城的依恋构成其精神之两面,反映出路易士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文化乡愁。穷愁、自怜、自傲以及不安的毁灭感构成这一时期路易士诗歌的主要情绪。
    关 键 词:上海沦陷时期/路易士/诗歌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海沦陷时期文学研究》(10CZW05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3M531380)、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资金资助项目(BRA2012180)、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1202107C)、江苏省第二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计划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相银,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淮阴 223300),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 210097)。
     
    在战后台湾,路易士以“纪弦”出名,他对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一直为学界所重视。关于路易士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活动,目前的研究尚未注意到对路易士有重要影响的《中华副刊》。事实上,该刊是路氏上海沦陷时期诗歌活动的基本据点,纪弦本人曾在回忆录中提及该刊。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
    路易士与《中华副刊》
    1934年5月,路易士在《现代》上发表诗歌,从而“成为自由诗的选手,‘现代派’的一员”①。但他真正成为诗坛风云人物则是在上海沦陷时期戴望舒等人的退场之后。1942年8月路易士由香港返回上海,迅速成为《中华副刊》(以下简称《华副》)台柱。在《诗领土》于1944年3月创刊之前,《华副》是他最重要的个人展演空间。《华副》发行680多期,从第56期开始直至停刊,路氏在其中180期上发表过文章,包括诗歌94首,散文47篇,论文28篇;翻译诗27首,翻译论文2篇。多篇文章以连载形式刊登,如《计划之春》《谩骂之抹杀》《关于〈向文学告别〉》《题未定篇》《三十岁》《西洋诗与东洋诗》《三十自述》等。其散文与诗“诗文互证”,共同营造了路氏的诗歌魅力,而文论与翻译则显示出路氏指点沦陷时期上海文坛尤其是诗坛的强烈愿望。仅就诗歌而论,94首诗歌中便有《柠檬黄之月》《散步的鱼》《吠月的犬》《摘星的少年》《向文学告别》等名篇,路氏在诗坛能到“如鱼得水”之地步,毫无疑问应归功于《华副》的成功传播。
    路易士甫一回沪便与《华副》相遇,首发之作为《滞沪诗钞》。编辑杨之华将之视为“一件珍贵的‘重逢’的纪念品”,并特地郑重介绍路氏,表达邀约成功的喜悦。②上海沦陷时期期刊杂志都面临缺乏写作高手的难题,尤其是像《华副》这样的伪刊,倘非诱之以重利,怕是少有人主动送上门来。因此,像路氏这样战前已经稍有名声而又爽快答允撰稿者实在稀罕,杨之华自是喜出望外,将之视为第一等值得重视与力捧的对象。除大量刊载路氏本人文字之外,《华副》还通过多种方式打造“路氏是上海诗坛热点人物”这一文化形象。杨之华不仅亲自撰文《读〈夏天〉》为他鼓掌,而且通过编发其他评论者的文章积极推介路易士及其诗作,其中胡兰成的评论为路氏增色不少。胡兰成将路易士与郭沫若相比较,指出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女神》轰动一时,而路易士的诗不能,只是因为一个在飞扬的时代,另一个却在停滞的,破碎的时代。”③在《周作人与路易士》一文中,胡兰成对其诗则更为推崇:“在战前,在战时——战后不知道会怎么样,总是中国最好的诗,是歌咏这时代的解纽与破碎的最好的诗。”④这些评价令路氏对胡兰成感激不已,直言其为“知己与知音”。⑤
    对文学传播而言,读者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路易士非常重视与读者的互动,《华副》则积极为此提供支持。路氏也当仁不让地利用这个可以自我形塑的园地,尤其是注意及时回复读者来信:“我永远是属于你们的。我的右手永远伸向你们。愿你们握它,紧紧地,紧紧地。”⑥路氏借助书信展示十足的亲和友善之心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华副》第369、370期留出专门版面给路易士回复读者与朋友的来信。⑦在这两期中,路易士给12位读者及多位朋友作回复。
    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人相比,路易士相当活跃而高调,这一方面得益于他自己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他与杨之华的深厚友谊以及与《华副》良好的合作关系。《华副》对路氏的力捧与路氏本人的积极回应是相辅相成的。就路氏在《华副》所刊种种文字而言,他是一位有着自我传播意识的诗人,他无惧他人的品评且具有指点上海诗坛的鲜明主体意识。路氏的自我传播一是表现在诗歌与散文的创作中,二则是在相关诗论、文论的传播中。在文字的传播之外,路氏的诸多文学活动都与《华副》密切相关。路氏曾被《中华日报》聘为高级职员。这一时期他以《华副》为联络点与众多诗人建立联系,工作之余更是常常帮助杨之华编选诗歌,向杨之华推荐南星等人的诗文,在《华副》上编辑同人诗歌专号,以所得稿费充作《诗领土》出版经费等等。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他对《华副》的借重,也由此他才得以引领诗坛风骚,为创办《诗领土》积累足够的人气、人脉甚至资本。倘没有《华副》这一温床,“诗领土”同人的集结或将遥遥无期,上海沦陷时期唯一具有鲜明创作宗旨与理念的文学社团——诗领土社,与当时唯一推崇现代诗并致力于现代诗创作的杂志——《诗领土》,大约也只能胎死腹中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