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有宋以来戏曲传播的有效利用(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高建旺 参加讨论

    士大夫对戏曲传播的自觉担当
    明初,朱元璋盛推《琵琶记》,认为“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琵琶记》出现之前,蔡伯喈、赵五娘的故事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如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但内容多为蔡伯喈应试及第,抛亲弃妻,被暴雷轰死。高明感于蔡伯喈行为有违教化,故在“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创作动机的驱使下,把原本负心题材的故事,演绎成“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教化剧。故朱元璋喜好《琵琶记》,一方面是《琵琶记》在宣扬儒家伦常,另一方面是看重高明对戏曲传播教化的自觉担当。
    朱元璋之子朱权,潜心戏曲,援引“治世之音安以乐”,为《太和正音谱》的戏曲文献整理鸣锣开道,并云“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理学家丘濬继承高明戏曲遗风,批评旧有戏曲“无端诬赖前贤,伯喈负屈十朋冤”,愤而勇作《伍伦全备记》,并言“一场戏里伍伦全,借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清初流传甚广的《桃花扇》与《长生殿》,更是接续“资治通鉴”之史家意识,在娴熟的情理纠结中展开的戏曲叙说,使情摆脱了晚明一己之自由的情说立场,而放到一己之情与国运相关的宏大叙事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