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旧作”复活的理由——《这边风景》的一种读法(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花城》 2014年02期 郜元宝 参加讨论

    巨大的历史连续性
    如果说1978年如何对待1976年底初稿,1979-1980-1981如何对待1978年修改稿,王蒙可能多少有点身不由己,不得不根据当时政治气氛和文学风尚而反复修改旧作,那么到了2012年,如何处置"重新发现"的旧稿,应该完全是他本人的事,谁也不能干涉了。他可以一字不改就出版,那么读者看到的便是一个时间概念十分清晰的历史文本。但这不是《这边风景》的命运,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王蒙自始就没有遵循所谓保存手稿原始样态的原则。
    当王蒙1978年6月应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在北戴河动手修改《这边风景》时,我们有理由认为世上还存在着《这边风景》在此之前的某种原始样态。但这个原始样态何时完稿的呢?现有材料(王蒙自传、自述、答记者问、出版说明以及曹玉茹《王蒙年谱》)都没有明确交代。据方蕤(即崔瑞芳)《王蒙-放逐"新疆十六年》记叙,我们知道1974年10月15日王蒙40岁生日那天决心恢复写作,很快进入状态,并请到创作假,不坐班而在乌鲁木齐家里安心写作。1974年底和整个1975年都在写《这边风景》,1975年暑假还回了一趟北京。写作时而顺畅,时而陷入困难直到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垮台,
    "这下他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写作了。经过许多个不眠不休的日曰夜夜,他终于写成了初稿《这边风景》……
    "推算起来,初稿完成总要到1976年底至1978年6月之间的某个时日吧?为方便叙述,姑且名之曰1976年底初稿本。
    至于最初动笔,目前一般认为是1974年,这是王蒙本人的一个说法,也和方蕤的回忆吻合。但王蒙在《这边风景》第三十八章结尾"小说人语"中又提供了另一个说法:该章阿卜都热合曼、伊塔汗老夫妇粉刷房屋一节"试写"于1972年。与此同时,"后记"还说"38岁时凡心忽动,在芳的一再鼓励下动笔开始了书稿"。也是王蒙自己撰写的"情况简介"则进-步交代,1972年,我38岁时在干校开始考虑书写在伊犁农村的珍稀生活经验,并试写了伊犁百姓粉刷房屋等章节"。看来可以肯定,1972年在乌鲁木齐南郊"五七干校"学习的王蒙就已经偷偷"试写"《这边风景》的部分内容了。80年代初《遣遥游》(《在伊犁》系列中最"纪实"的一篇)也说,"70年代初期,我和我的少数民族干校学友,常常用谈论伊犁来抵挡生活的寂寞和沉重,来激发我们对于生活的爱恋和信心。我们还常常用将来干校'毕业'以后'回伊犁去'来自我安慰和互相安慰",而那正是"文化工作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恢复的可能的时候"。总之,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思念伊犁的心情下"试写"一点关于伊犁的文字,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某些回忆确定1974年生日为执笔之始也不错,因为"试写"粉刷房屋时,或许还不曾想到真的会由此写出一整部长篇小说来吧。
    最初动笔时间提前至1972年,对我们理解此书的年代背景并非毫无用处。从1972年"试写"部分内容,1976年底完成初稿,到1978年6月去北戴河,这中间如果因为忙碌不再有任何改动,则1976年底初稿可算是《这边风景》真正的原始样态,它的创作始于"文革"后期的1972年,大约完稿于"文革"结束的1976年底,跨越"文革"和"文革后"两个时代,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革文学"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