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无维度”的创作与中国文化的未来(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西部 夏可君 参加讨论

    二、无维度的精神与虚薄的艺术
    从无维度出发,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会更为明确,从而形成:无维度的哲学——反向重构的文化——虚薄的艺术观念或形式语言。
    第一,无维度的哲学之艺术体现
    “无维度”,就西方哲学而言,来自于柏拉图《蒂迈欧篇》的chora,是世界发生的虚位条件(或无底的“非位置的位置”);就中国传统思想而言,则是混沌的浑化,一直在混沌中保持浑化的可生长性。无维度的活力在于,让事物与事件一直保持生变与活化,但不进入一维的线形、二维的平面以及三维的错觉空间,而是让第四维的时间乃至多维空间,与虚化的无底保持直接贯通的联系。
    为何要提出“无维度”的观念?在艺术上,这是图像的隐秘渴望。当代社会图像的暴力繁殖以及图像的复制性,取消了图像本身,导致艺术边界的消失。在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技术需要重建与自然性的关系,自然是可以一直保持生长性的,自然并没有维度,自然的灾变也是瞬间发生的,打破所有维度的。无维度还与空间的潜能相关,作为非位置的位置,作为虚位,时间与无维度的结合是事件发生的条件。
    为何中国文化对“无维度”有着可能的贡献?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艺术实践,很好地体现了无维度,但并没有那么自觉。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其一,书法的“飞白”——在疾涩的书写中,带出屋漏痕一般的透气的凹陷,即在一维线性之下的空白凹陷,但并不构成视错觉,有着书写时时间的疾涩,带出那个有着呼吸感的空白,是需要持久联系但又是不可强求的;其二,则是山水画的“留白”——所谓“不画之画”,但又让这个空白反过来渗透到整个画面,活化在已有的山形与草木之间,使之呈现出气韵生动或者满纸烟云的虚化之感,使空白并非对象化,而是保持虚化,比如黄公望与倪瓒、董其昌与王原祈等人的作品。
    其实西方艺术家也有此方面的努力,比如贾科梅蒂的作品。他的雕塑尺度那么小,但与周边展示空间的虚空关系产生巨大间隔的对比。他的绘画,不断打碎或涂掉已有画出的形体,却又不断余留下来人物肖像的魂魄,让我们看到了内在魂魄之不可见的形象,这也是“反向重构”。
    第二,“反向重构”(reverse-reconstruction)的原理
    何为“反向重构”?接续上面的无维度,为了让空白与虚白继续保持生长,并且建构起整个作品空间,需要以空白来重构整个画面或作品。不是从已有形体出发,而是从虚位或虚托邦,从“余白”(余留出的空白或虚白)出发,这就是从虚无出发,这个虚无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空无,是对空无的另一种聚集,让虚白一直保持生长。
    为何中国文化可以更好地启发这个反向重构的原理?中国当代艺术必须贡献出一个可能的艺术原理,而非仅仅是艺术手法,不是技术与艺术,而是道术的贡献。反向重构是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方式,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及庄子的“无用之大用”开始,直到佛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到山水画的留白,都是以反向重构来重建一个与自然相关的审美世界,但是,传统对此并没有自觉。
    如何重构一个新的传统,并且有所转化?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从水墨中反向转化,禅宗带来了水墨“墨分五色”的基本艺术原理,在看似玄色或黑色的墨中加入水,彼此相破,带来干湿浓淡等等变化。但我们这个时代,却要自觉利用虚白,产生出“白分五色”,即结合西方色彩观,有着虚与白、光与白、空与白、间与白等等白的色感区分,让反向重构有着明确的显现可能性。
    第三,“虚薄”(infra-mince)的艺术形式
    何为“虚薄”?这其实是杜尚1930年代隐秘提出的艺术理念,为了解决现存品与时空的可能关系。但西方艺术一直在过于技术化与脱离自然材质之间摇摆,无法结合杜尚与塞尚的矛盾,无法“在怎么做都可以”与“怎么做都不可以”,在具象写实与抽象形式之间,在一次性的观念与重复的微妙之间,找到结合方式。一旦我们转化中国传统的“虚实”变化观,以及平淡、虚淡与虚化的感受方式,就可以在二者之间重新发现可塑性的余地。
    “虚薄”的艺术如何实现?如果我们从前面的无维度出发,以反向重构的方式,一直保持自然的生长性与活化性,但是不陷入西方材质与形式之间分离的困境,而是保持自然与技术之间的张力,重新发现新的自然性,让技术找到与技术的内在连接,把中国文化艺术对通透性的追求与西方对不可见性的可见性的表现结合,我们就可以建构出丰富的艺术语言。中国传统是通过与自然之“君子比德”、“胸中丘壑”以及“留白”的诗意感性化的类比,保持了虚化的可能性,当代有必要重新发现新的“自然的自然性”,这样才会有新的虚薄艺术的出现。
    虚薄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观念,而是有着对现实生活的塑造力。中国文人美学试图在审美教化与个体修养之间,即在大众与精英之间找到游戏的可能空间,虚一些,薄一些,是尊重自然,通过发现新的可能性自然的诗意类比,重建新的公共交往空间。
    中国未来的当代艺术也许可以如此:1.进入一个前维度的浑化场域,使之保持为不同于一般性的维度空间,并且让时间性的瞬间变化发生在前维度与一维之间,形成一个虚化的薄层;2.让光感与气感在其间交错,具有伸缩的余地,形成余象;3.还有着与自然的自然性发生丰富感应的可能性,避免过于玄虚以及空无化,但也并非是自然对象,而是元素性的想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