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谢表的文体形态 (一)谢表“三体”说。这是明代文章学家讨论谢表文体时提出的。吴讷《文章辨体》论“表”:“按韵书:‘表、明也,标也,标著事绪使之明白以告乎上也。’……其用则有庆贺、有辞免、有陈谢、有进书、有贡物,所用既殊,则其辞亦各异焉。”[33]胡松《唐宋元名表原序》:“是学也,昉于汉魏六朝,盛于隋唐,而极于宋。彼其工拙繁简骈俪直致,要之其体不能尽同。然其意同于宣上德而达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则。”[34]徐师曾《文体明辨》论“表”则说: 至论其体,则汉晋多用散文,唐宋多用四六。……然有唐宋人而为古体者,有宋人而为唐体者,此又不可不辨也。今取汉以下名家诸作,分为三体而列之:一曰古体,二曰唐体,三曰宋体。[35] 吴讷、胡松、徐师曾都注意到不同时期表文体的语体形态和风格有所不同。徐师曾提出谢表“三体”说。他依此说选古体一篇: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唐体四篇:白居易《为宰相谢官表》等;宋体十八篇:文天祥《谢皇帝登极赦文表》等。 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在表类序文中采纳了徐师曾“三体”说,但选本只分古体、今体(贺氏自注:卷125—130“俱古体”,131—139“俱今体”),古体5篇,今体40篇。考察他们的说法及选例可以看出“三体”说的实质。古体、今体之别,或更细微的“三体”之别,主要是语体之别,区分的标准主要是看散文语体为主还是骈俪语体为主。骈俪语体又有四言为主或四六体之别。以下分别辨析。 1.古体。徐师曾说“汉晋多用散文,唐宋多用四六”(见前引)。按这样的标准,他将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归为古体。这篇谢表893字,是谢表之长篇,纯然古体,散句单行,与其倡导的古文宗旨契合。贺复征将元结《道州到任谢上表》、刘基《谢恩表》等归古体,也是根据其散文语体,而不论时代。 2.今体。以骈俪语体为主,如鲍照《谢随恩被原表》(节选):“臣言:即日被曹宣命,元统内外,五刑以下,浩泽荡汰。臣亦预焉。……大喜卒至,非愿所图。鱼愕鸡睨,且悚且惭。”[36] 3.唐体、宋体之别。徐师曾《文体明辨》主要是按声律宽松或者严格来区别的。“声”指字音之四声,自齐、梁以来渐成为约束诗、文的标准。律指句式和韵。表体公文不必押韵,所以徐氏所谓“声律”应该主要是指骈文之对仗。唐人所作谢表有古体也有今体,如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今体”部分所选张九龄《谢赐香药面脂表》(卷134),[37]不仅四六骈对整齐,甚至平仄都比较讲究。不过,唐代像这样的谢表的确不是多数。宋代谢表中,如此声律精致的作品就是多数了。比如领导古文运动的欧阳修,所作谢表都用今体,如《亳州谢上表》: 贰政非才,虽获奉身而退。分符善地,犹怀窃禄之惭。祇荷宠灵,惟知战惧。伏念臣章句腐儒之学也,岂足经邦;斗筲小器之量也,宁堪大用。而叨尘二府,首尾八年。荷三朝之误知,罄一心而尽瘁。[38] 宋代公文语体以四六骈体为主,文章家称之为“宋四六”。其中谢表一体,尤其格律精切,独具特色。[清]阮元《四六丛话序》称:“宋自庐陵、眉山以散行之气运对偶之文,在骈体中另出机杼,而组织经传、陶冶成句,实足跨越前人。”[39]这几句话包含丰富的文体批评意蕴:指出欧阳修、苏轼对宋四六的开风气作用,以散文气势作对偶之文,善用经传典故,宋四六跨越前人。但有一点他没提到:宋四六议论成分大大增加。比如谢表只是感恩之文,致谢而已,但宋人将其好议论的习惯也用于谢表。如欧阳修《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用大量篇幅议论新法的不便,被后人评为“以谢表为谏书”。[40] (二)宋代谢表的文体形态。汉魏晋唐谢表大致有一个传统相因的结构模式,宋代谢表在传统模式基础上,更加格式化。其篇幅一般在100—600字之间,多为300—400字,也有700—900字的长篇。其标题最常见的形式是“谢……表”或“……谢上表”,如《谢中书舍人表》、《谢赐汉书表》、《密州谢上表》。但在不同文献中,同一篇谢表的题目可能略有差别。如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的《除知制诰谢表》,[41]在《宋文鉴》中作《谢知制诰表》,[42]在《五百家播芳大全文萃》中作《谢除知制诰表》。[43] 关于谢表的格式,[汉]蔡邕《独断》云:“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稽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臣某甲上。文多用编两行,文少以五行。”[44]说的是谢表用于感遇谢恩,无需批答。[宋]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则对谢表的书写和用印作出规定:“诸文书奏御者写字稍大臣名小书,上表仍每行不得过十八字,皆长官以臣名款其背缝,然后用印。”[45] 关于谢表正文的格式,论述者更多,如[宋]王应麟《辞学指南》、[元]陈绎曾《文筌》、[明]朱荃宰《文通》等,基本一致。《辞学指南》例举了开头和结尾的格式化用语,[46]举例颇详,兹不赘引文。陈绎曾《文筌》将谢表正文分为四部分:“一破题;二自述;三颂圣,或先颂圣后自述;四述意。”[47]这种四段式是最常见的格式,每段之前都有固定用语。一者,以“臣某言……臣某中谢”等语破题,说明事由;二者,以“伏念臣……”开头引起自述性表白;三者,以“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引起称颂圣恩;四者,以“臣敢不……”引起表达决心。下面以苏轼《密州谢上表》为例,分四段辨析。 1.破题。吴讷《文章辨体》引真德秀语:“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48]破题文字虽然不多,但通常有四个要素。如苏轼《密州谢上表》破题部分: 臣轼言:昨奉勑差知密州军州事,已于今月三日到任上讫。草芥贱微,敢干洪造;乾坤广大,曲遂私诚。受命抚躬,已自知于不称;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臣轼中谢。[49] 其四个要素是:A.“臣轼言”:“臣”一般只写名不写姓。蔡邕《独断》说:“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有同姓官别者言姓”。[50]后世谢表同样遵守这一规定,只是偶有例外。B.“伏蒙圣恩……”这要区分是受命时的谢表还是到任时的谢表。前者用语是“伏奉诰命授臣……”;后者用语是“伏奉……已于某月某日上任讫”。这部分通常用散文语体,叙述所谢之事及时间等。C.用四六骈句表达惶恐震惕感激之意,通常用两组骈句。D.“臣某惶惧惶惧顿首顿首”“中谢”。此语始自汉代。“顿首”见《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51]唐宋人谢表中的“中谢”是固定用语。 2.自白。这部分进行自我介绍和表白。其篇幅长短、内容多少要视处境、事由、心情等因素而定。总之是陈情,语辞富于感情色彩。语体用四六骈文,以“伏念臣……”领起。如《密州谢上表》: 伏念臣家世至寒,性资甚下。学虽笃志,本先朝进士篆刻之文;论不适时,皆老生常谈陈腐之说。分于圣世,处以散材。一自离去阙庭,屡更岁籥。尘埃笔砚,渐忘旧学之渊源;奔走簿书,粗识小人之情伪。欲自试于民社,庶有助于涓埃。以为公朝,不废私愿。携孥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充;请郡东方,实欲弟昆之相近。自惟何幸,动获所求。虽父兄所以处臣,其侥幸不过如此。虽云疏外,有此遭逢。[52] 这部分既要尽可能充分地表白,又要谦卑委婉。表面上说自己无才无德,实际是表明自己才德兼备;表面说自己有罪有错,实际可能是表白自己蒙受了委屈。这大概是汉语表达最讲究分寸技巧的范例。 3.颂圣。即称颂皇帝的功德以及对自己的恩惠。语体为四六骈文,以“此盖伏遇”领起。如《密州谢上表》颂圣部分:“此盖伏遇皇帝陛下躬上圣之资,建太平之业,以为人无贤愚,皆有可用。故虽如臣等辈,犹未尽捐。”[53]颂扬皇帝功业,感激皇帝恩惠,不惜夸张,但不能离谱。这也是要谨慎拿捏的。 4.表态。表达努力供职以谢圣恩之意,语体为四六骈文,基本形式为:“臣敢不……臣无任瞻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结尾有时省略,只言“臣无任”。如苏轼《密州谢上表》述意部分:“臣敢不仰仞至恩,益坚素守。推广中和之政,抚绥疲瘵之民。要使民之安臣,则为臣之报国。臣无任瞻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54]“屏营”二字意为惶恐、彷徨。② 除谢表外,朝廷用于谢恩的公文还有状、札子、笺,可视为谢表的变体。其中,状、札子用于感激皇帝,笺用于感激皇后或太子。此外,名为《谢……表》者还有释家谢表和文人戏拟谢表等特例。 本文参考由本人指导的硕士生刘丽丽的学位论文《宋代谢表研究》(中山大学,2008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