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现当代散文中的北京胡同文化(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陈亚丽 参加讨论

    天人融合
    老舍曾经把北平与世界其他著名城市做比较,之后得出了关于北平的重要特征:“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20)这涉及人与自然的协调、空间布局的合理,作者对这种格局赞美有加,同时更表现出一种自豪。胡同所带来的这种匀称,既是北平人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是北平人处事原则的一种体现,一切都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对于这种“匀调”,现代作家老向也有同样的发现:“北平的街道,那么正直;院落那么宽绰;家家有树有花,天天见得着太阳,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比得上?”(21)他们的观察,都触及到胡同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众多散文家,在作品里都特别关注四合院的美,他们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胡同不同季节里的不同美感,尤其展示了老北京人用鲜花与绿树装点院落的本领,集中而充分地体现了老北京人“天人融合”的理念。
    老北京的胡同“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地理特征、“方正”的格局本身,自然也拥有一种建筑美,再与它的自然风貌相融合,就是锦上添花了。张恨水把五月的北平叫做“一年里的黄金时代”。“任何树木都发生了嫩绿的叶子,处处是绿荫满地。卖芍药花的担子,天天摆在十字街头。洋槐树开着其白如雪的花,在绿叶上一球球地顶着。街上人家院落里,随处可见。柳絮飘着雪花,在冷静的胡同里飞。枣树也开花了,在人家的白粉墙头,送出兰花的香味。”(22)这是五月的北平胡同的总体特征,可谓色香味俱全,美不胜收。作家详细描绘了“中产之家”“花果扶疏”的景象的同时,特别提到:“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23)美化环境,不分贫富;对优美环境的享受,当然人人有分。这集中反映出老北京人对于自然环境的营造与保护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深入人心的。作者在关注北平的自然之美的同时,更注意到老北平的“等级”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相应条件下的“消解”,“尤其是城北,枣树是逐家都有,这是早子的谐音,取一个吉利”。枣树虽然普通,开出的花一般都看不见,但是枣树那种“兰蕙之香,在风停日午的时候,在明月如昼的时候,把满院子都浸润在幽静淡雅的境界”(24),普普通通的枣树,不仅装点了老北京人幽静淡雅的环境,而且还蕴涵着美好的祝福。
    当下年轻人到欧洲旅游,看到欧洲人家家窗台上都种植着鲜花,有人会唏嘘不已,但其实对于老北京人来说,那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老北京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是“锦天绣地”了。他们会把自己的院落打扮得花花绿绿、“娇艳绝伦”。“北平人又爱随地种草本的花籽,这时大小花秧,全都在院子里拔地而出,一寸到几寸长的不等,全表示了欣欣向荣的样子。”(25)张恨水在散文中还不忘运用“窗镜”效应,特别描绘了从屋里向外望去而得到的映入眉宇的绿意。作者还特别提示读者:获得这种诗情画意的美景,“并不花费主人什么钱的”。其实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北平人热爱生活,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装扮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老北京的胡同,不光有花团锦簇的俗艳,同时还有肃穆幽深的典雅。“在古老的胡同里,四五株高槐,映带着平整的土路,低矮的粉墙,行人很少,在白天就让人觉得其意幽深,更勿论月下了。”(26)作者笔下的小胡同,几乎就是一幅色泽淡雅的山水画;不仅是文中有画,更有文字所留给读者的无限想象。作者说,槐树把三四里长的长安街扮成了“绿街”,种种由槐树所衬托出的“绿海”,让人觉得“碧槐城市”是多么的贴切!作者形象地描绘道:如果登上景山之巅的话,“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27)。胡同的美,美自天然,美自朴素。无独有偶,梁实秋笔下的北平街道同样是幽静的:“城外还有一条极有风致的路,便是由西直门通到海淀的那条马路,夹路是高可数丈的垂杨,一棵挨着一棵,夏秋之际,蝉鸣不已,柳丝飘拂,夕阳西下,景色幽绝。”(28)同样是一幅声色兼具、动静相宜、充满意境的油画!李健吾也曾经这样描述北平:“要想领略北平的美,最好是坐飞机来一个鸟瞰。否则站在禁城的午门上面,瞭望一下四野也就成了。一片绿意,我这个‘野’字用的并不过分。房子隐隐呈现在枝叶下面,街道像一条一条细流,粼粼散开,匀整而不单调,映着红墙碧瓦,仿佛一幅古色古香的锦缎金绿的底子。街道做成灰色的方格,有红花碧梗点缀。”(29)梁实秋描绘的是北京城的一幅“特写”,而李健吾则是对北京城的鸟瞰,一个微观,一个宏观,把北京城生机勃勃的魅力悉数渲染出来。这种美妙的景致,是人与自然最巧妙的调和。
    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雷蒙德·威廉斯认为,要想分析一个时期的文化,就必须考察时人思想世界中的情感结构,即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有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30)通过对散文中关于胡同、四合院的描写,我们不难分析出胡同文化就隐含在胡同的建筑格局以及俗艳与典雅并存的自然风貌之中。散文中的老北京胡同,显示出方正的建筑格局与老北京人方正品格之间的内在联系;映射出外表简单、平凡但内里复杂、神秘的生存状况与生存哲学;衬托出老北京人营造“花果扶疏”的自然环境的习惯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融合”的理念。虽然“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31),但是因为它自身有着极强的“包容性”,所以它还是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老向这样概括道:“北平有海一般的伟大,似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划分。他能古今并容,新旧兼收,极冲突,极矛盾的现象,在他是受之泰然,半点不调和也没有。”(32)林语堂这样评价北平:“北平是宏伟的。北平是大度的。它容纳古时和近代,但不曾改变它自己的面目。”(33)胡同这种容纳古今的包容姿态,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在发挥着它的影响,刘心武说过:“步行街应该是一处令社会各阶层关系得以调和润滑的良性空间。”(34)时代的变迁,虽然由胡同变为了步行街,但是“调和润滑”的效用依然如故。这可能是胡同文化对当今产生重要作用的最好例证。而胡同这种独有的无与伦比的匀调,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35)一脉相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