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西厢记》:一个文本的复杂身世与多重面相(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长江学术》2014年1期 陈文新 参加讨论

    三、宝黛眼中的《西厢记》:一部描写感情生活的经典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中,《西厢记》不再被视为淫秽读物,曹雪芹以超越常人的眼光,赋予了它崭新的面貌。贾宝玉、林黛玉眼中的《西厢记》,与明代中篇传奇小说“才子佳人”眼中的《西厢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格调。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一次写到宝玉读《西厢记》,关注点与前代的“才子”们迥然不同。小说写宝玉看《西厢记》的地点是沁芳闸桥边的桃花树下,而且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与之相对应,宝玉所关注的是“落红成阵”的意象。当这个书中的意象呈现在宝玉眼前时,大自然也以“落红成阵”的意象与之呼应。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个意象,小说不仅强调宝玉因为怕桃花被人践踏,而将花瓣“抖在池内”,让“那花瓣儿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的细节,还设计了黛玉葬花的场景。
    明代中篇传奇小说聚焦于《西厢记》的“密约偷期”,将这部剧本当做好色之徒勾引女子的淫媒;《红楼梦》则聚焦于《西厢记》的意象,将它与青春凋谢的悲剧联系在一起。宝、黛的眼光,是一种读诗的眼光,也就是他们自己所说的读“文章”的眼光。所谓“真是好文章”,所谓“词句警人”,都表示意象的魅力超过了人物、情节的魅力。
    以读诗的眼光读《西厢记》,就《红楼梦》而言,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小说提高了《西厢记》的品位,使它不再被视为诲淫的读物;另一方面,小说通过这一变换将林黛玉与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中的“佳人”区别开来:中篇传奇小说中的“佳人”其实只是荡妇淫娃,而林黛玉则是《红楼梦》所塑造的一位“质本洁来还洁去”,以诗词为心的爱情女主角。《红楼梦》刻意将浮浪子弟和荡妇淫娃的“经典读物”《西厢记》纳入大观园中,这是极富匠心的一笔。熟悉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的读者,一定会惊讶于曹雪芹的胆识与才力:没有胆识,岂敢让林黛玉读《西厢记》?没有才力,岂能重塑《西厢记》的面目,将这部被明代中篇传奇小说玷污的作品拯救出来?敢于让林黛玉读《西厢记》,并成功地让她读出诗意和青春短暂、繁华不再的悲剧主题,足以见出曹雪芹的卓越!
    那么,《红楼梦》是否完全不关心《西厢记》的“密约偷期”呢?当然也不是。而正是在这极易与明代中篇传奇小说混为一谈之处,我们发现了曹雪芹超常的睿智与才情。
    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宝玉将脸贴在纱窗上看时,耳内忽听得细细的长叹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玉听了,不觉心内痒将起来。再看时,只见黛玉在床上伸懒腰。宝玉在窗外笑道:“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⑩一面说,一面掀帘子进来了。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是《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一句唱词。“昨宵个锦囊佳制明勾引,今日个玉堂人物难亲近。这些时睡又不安,坐又不宁,我欲待登临又不快,闲行又闷,每日价情思睡昏昏。”莺莺对张生的“勾引”心存畏惧而又恋恋不舍,为情思所困,因而每日里昏昏沉沉。黛玉无意中叹出这一句,表明她对宝玉思念不已;宝玉听出了这层意思,“不觉心内痒将起来”;黛玉则因内心的秘密被人窥见而“红了脸”,感到害羞。情节的发展没有到此为止。宝玉听出黛玉对自己有意,便得寸进尺,作进一步的试探。
    二人正说话,只见紫鹃进来……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黛玉登时急了,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说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账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儿的了。”一面说,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宝玉心下慌了,忙赶上来说:“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11)
    “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是《西厢记》中张生的唱词,“你”指红娘,“多情小姐”指崔莺莺。宝玉以张生自比,以紫鹃比红娘,也就是把黛玉比做莺莺。宝玉的这个意思,黛玉是愿意接受的;她不能接受的是宝玉表达的方式。一个大家闺秀,不能随便让一个异性开玩笑,尤其不能让一个异性用轻佻的口吻称之为配偶。所谓明媒正娶,即旨在以仪式的庄重性提高女性的身分和婚姻的严肃性。宝玉自以为是地表示要与黛玉“同鸳帐”,黛玉哪能容忍这种油腔滑调。她说宝玉“看了混账书”拿她“解闷”,说实话,并没有冤枉宝玉。她作出要告状的姿态,宝玉当然害怕,只得发誓再不敢说“这些话”。
    第四十九回宝玉引用《西厢记》的唱词,也是一次成功的戏拟或典故化用。
    宝玉因为纳闷黛玉和宝钗之间以同胞姐妹共处的关系变化,就借用《西厢记》红娘的一句唱词来询问黛玉,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的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12)宝玉在听了黛玉的解释后,才知道其中原委;并且用《西厢记》中的另一句唱词“小孩儿家口没遮拦”,取笑黛玉说错酒令的事。
    《西厢记》中的红娘热心促成张生和莺莺结合,莺莺在红娘面前却假装拒绝张生。后来红娘才得知莺莺已私下答应了张生的约会,自己反被瞒过,所以惊讶而带嘲讽之意地问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原来也有意调和黛玉宝钗的矛盾,现在却突然发现他们已如此要好,自己被蒙在鼓中的情形恰和红娘相似,所以借红娘这句唱词来问黛玉。
    在明代中篇传奇小说中,《西厢记》被处理为勾引之媒,《红楼梦》第二十三、二十六两回,写宝玉借《西厢记》词句表示他与黛玉的关系类似于张生与莺莺的关系,隐然有模仿艳情小说的意味,但事实上只是戏仿。《红楼梦》和艳情小说完全不同。当宝玉借《西厢记》词句来问钗、黛矛盾何时化解时,《西厢记》已经被作为一种文化经典来看待。
    不仅如此,第五十一回又进一步讨论到如何看待《西厢记》的问题。“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共十首绝句,其中《赤壁怀古》、《交趾怀古》、《钟山怀古》、《淮阳怀古》、《广陵怀古》、《桃叶渡怀古》、《青冢怀古》、《马嵬怀古》“都是史鉴上有据的”,《浦东寺怀古》咏《西厢记》,《梅花观怀古》咏《牡丹亭》,则是无史鉴依据的,于是引起宝钗和黛玉等人之间的一场关于《西厢记》、《牡丹亭》的争论。
    宝钗主张将最后两首删去另作,言外之意是:《西厢记》《牡丹亭》属于“杂书”,以“杂书”所载为诗的题材,那是不得体的。李纨、黛玉、探春的意思是,《西厢记》、《牡丹亭》虽是“杂书”,但宝琴“并不是看了《西厢记》、《牡丹亭》的词曲”才知道相关事件的,实在是因为相关事件已成为“人人皆知皆说”的“俗话”,“三岁的孩子也知道”(13),不必忌讳。这里,李纨划出了一条是非界限:如果读《西厢记》、《牡丹亭》的原著,那是不对的;如果从间接渠道知道红娘、张生、莺莺等人物、情节,未尝不可。李纨的这一见解,不妨说是《红楼梦》作者的见解。
    《红楼梦》在这里提示了一种阅读《西厢记》的可能性:“杂书”不能原原本本地去读,但不妨间接了解其内容,演唱其中的片断也是可以的。所以,即使是贾母,也曾提议“芳官唱一出‘寻梦’”,“又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14),《寻梦》是《牡丹亭》中的一出,《惠明下书》是《西厢记》的一折;李纨是荣国府中备受尊敬的节妇,也不反对宝琴咏《浦东寺怀古》、《梅花观怀古》。
    《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在于:小说尽管不满意《西厢记》轻佻的格调,却并不声色俱厉地加以指斥,而是采用戏拟、反仿的方式,消解了被明代传奇小说视为“淫书”的《西厢记》,化解其庸俗的一面,并提醒读者留意作品值得留意的部分,将《西厢记》、《牡丹亭》转化为感慨青春短暂、人生无常的诗,从而确立了塑造林黛玉形象的基调,提高了阅读《西厢记》的品格。这一事实提示我们,读者的高下也会影响作品的品位,一个杰出的读者,其重要性可与作者相提并论。《红楼梦》展现出了《西厢记》的美好面相并将这一面相定格在读者的心中,仅此一点,就足以见出其伟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