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1972年的文学期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李雪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1972年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文革”以来独尊样板戏的时代,开始恢复到各种文学形式并存的相对平稳的创作时期,尤其以文艺期刊为载体开始了对短篇小说写作的有效探索,出现了属于1970年代的标志性作品和可供借鉴的样板小说。本文整理了1972年的文学期刊,重点考察了其中的短篇小说,以相关文献为基础描述了1972年的文学现场,并分析了这一年文学得以“复苏”的原因。
    【关 键 词】1972年/文艺期刊/短篇小说
    【作者简介】李雪,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
     
    1972年的到来
    1972年,《金光大道》(第一部)、《牛田洋》《江畔朝阳》《桐柏英雄》《矿山风云》《虹南作战史》《飞雪迎春》《激战无名川》《闪闪的红星》9部长篇小说①出版,改变了“文革”以来无长篇小说的局面;《艳阳天》(第一卷)、《连心锁》《渔岛怒潮》《沸腾的群山》《海岛女民兵》5部曾在“十七年”出版过的小说经修改获得了再版的机会。这些长篇小说主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可见这两家出版社早在1972年以前就已经着手长篇小说的写作和出版工作了,只不过要写出符合新时代要求并能体现新时代文艺精神的长篇小说是需要时间的,多部小说同年出版更需要一个政治时机。除了长篇小说的写作和出版取得了小小的成绩,文艺期刊和报纸的文艺副刊也在这一年里活跃起来。部分省级文艺期刊重整旗鼓试刊或正式创刊②,主张刊发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杂文、文学评论、戏剧等,力争恢复到“文革”前的办刊形式上,更多地刊发文学作品,以期与“文革”中不定期出版的革命文艺材料相区别;地县级期刊不再只刊发学习材料、工农兵演唱材料和大批判文章,也开始追求内容的多样性和文学性。1972年以其文学实绩标志着“文革”文艺从此前的红卫兵诗歌、革命故事、群众演唱、革命样板戏、革命性民间曲艺过渡到真正的文学创作时期,出现了属于1970年代的标志性作品和可供借鉴的样板小说。自1972年起,“文革”文学,尤其是小说,不断寻找自己的写作方式,并渐趋稳定、成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时代品质。
    1972年小说的复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种说1972年前无文艺期刊、无小说的说法显然是一种缺乏调查的臆断。早在1967年10月,上海的《文艺革命》就已创刊,之后,四川、安徽、陕西等地的《文艺革命》陆续出版,这些刊物虽然不刊发小说,自定位为“大批判”刊物和“理论”刊物,但它们以学习资料的性质向各部门尤其是文化部门传播,以行政手段要求相关人员学习、领会,实际为相关部门、作家及业余作者指明了文坛形势和文艺思想,乃至规定好了创作方法。“文化大革命”伊始在文艺工作者一时间还辨不明形势的时候,这些学习材料性质的期刊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批判什么、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可惜的是,各省的《文艺革命》如今在北京各大图书馆中已是残缺不全,只有安徽的《文艺革命》发过《终刊启示》,明确注明于1970年3月后停刊,对其他刊物我们则无法获知准确的停刊时间和发刊期数。
    待到1971年,几件大事影响了中国文坛。这一年的9月13日叶群、林立果决定在上海附近刺杀南巡中的毛泽东,发动武装政变,没有成功。随着文件的下达和报纸、广播的反复报道,“九·一三事件”得以在全国传播,造成大规模的思想波动,虽然“波动”的强度于个人各有不同,但这一事件的确促成了很多人对“文革”态度的转变,如陈丹青所言:“那一刻人心的幡然突变,尤甚于几年后毛的死亡。”③这一政治事件看似与文学无关,实则触动了“人心”,也带动了各方面政策的调整。或者可以大胆地假设,无论这个意外事件发生与否,“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几年,也到了“喘口气”的阶段了。
    在此事件之前,文艺界已经发生了些微的变化。1971年3月15日至7月29日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对“文革”时期的文学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会议期间,周恩来发表讲话,“他严肃地批评了形而上学、割断历史、打倒一切、否定一切的极‘左’思潮,反复强调出版工作除了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毛主席著作放在首位外,还应该做好青少年读物、文学艺术读物、科学技术读物、经济、历史、地理、国际知识读物和工具书等各类图书的出版工作”④。在周恩来的敦促下,部分出版界和文学界的工作者回到原单位,文学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1971年或更早,各省的市、县级刊物率先创刊,如长沙市的《工农兵文艺》、广州市的《工农兵文艺》、福建乐清县的《革命文艺》等,除个别期刊不刊发小说,大部分期刊虽然被定位为“群众性/工农兵文艺期刊”,刊发曲艺、演唱材料、戏剧、社论、批判文章、美术作品,也同样重视短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并且逐渐有意识地增加了短篇小说的刊发数量。
    到1971年底,毛泽东适时地为略微好转的文艺界打了一针强心剂。1971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毛主席题词:“希望有更多更好作品出世。”⑤同日的《人民日报》刊发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的短评,文章首先肯定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文艺成绩,而后提出“努力创作出又多又好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要求,并且声言:“各种文艺形式的创作,都要发展。”⑥短评虽然一再肯定成绩,尤其是样板戏的成绩,却流露出除了样板戏别无所长的尴尬,“蓬勃兴起”的背后却是其他文艺形式的凋敝。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不仅要继续承担宣传政治、图解政治的任务,还需要有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品质较好的作品来证明“文革”对于文艺发展的良性作用。简单地说,毛泽东在此时急需文艺上的丰收来证明“文革”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同时又需要小说等传统文艺形式来书写“文革”、歌颂“文革”,从而将“新时代的新文艺”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在这样“隆重”的呼吁下,文艺界怎能不有所行动。
    这样,到1971年底,省级文艺期刊《北京新文艺》、广西的《革命文艺》、内蒙古的《革命文艺》开始试刊,1972年则有更多的省级、市县级期刊创刊。长沙的《工农兵文艺》《长沙画册》于1972年合并而成《长沙文艺》,广西的《革命文艺》于1972年改名为《广西文艺》,内蒙古的《革命文艺》于1973年改名为《内蒙古文艺》,《北京新文艺》于1973年改名为《北京文艺》……从名字的更替上,我们亦可看出剑拔弩张的“革命”正在被平稳的“文艺”取代。这些较早出现的文艺期刊经过更名、调整成为七十年代重要的文学刊物。
    不仅期刊大批出现,短篇小说集也于这一年得以出版。据中国版本图书馆编撰的《全国总书目》记载,1971年前无小说(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出版,1971年则出版了10部短篇小说集⑦(包括小说、散文合集)。小说集中的小说写于1971年或更早的时间,大部分最初散见于报纸上,它们得以被精心挑选出来结集出版,恰恰证明了它们的“政治正确性”和“艺术合法性”,也就是说它们是符合七十年代要求的小说,具有“样板”的性质。这些小说实际为1971年后短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故事类型和行文模式。况且,小说集中的部分小说并无草创期的幼稚病,它们已经为七十年代小说要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定下了基本框架和模式,在表现“路线斗争”上,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作品要比1972年及之后的很多小说更“深刻”、更“复杂”、更“一波三折”,或者说更有可信度和可阅读性。《三进校门》《向阳列车》《家属主任》《讲台》《进军号》等是当年各个作品集中争相收录的小说,它们发挥了短评小说短小精悍的优势,迅即反映了“文革”时期社会各行各业的新面貌,综合起来远比几部长篇小说提供的信息量还要大。虽然我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后来的创作者曾阅读并受这些小说影响,但“文革”时期最早结集全国发行的小说应该会成为其后创作者、尤其是业余作者的写作“参考书”吧。细心考察其后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很多小说不过是这些小说的改写品和衍生物。
    在这样的情况下,1972年到来了。这个被后来者视为“文学的复苏”的一年的到来,不只因为此前的铺垫为它的到来做出了努力,还因为197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为了纪念与回应《讲话》,表明在《讲话》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艺“蓬勃兴起”,文艺上的丰收成为1972年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解放军文艺》《河北文艺》《山东文艺》《贵州文艺》《湘江文艺》《加格达奇文艺》《湛江文艺》《梧州文艺》《宝鸡文艺》《株洲文艺》《革命文艺》(苏州)、《征文作品》(大兴安岭)等都是应纪念《讲话》而筹备出版的,大部分刊物更是于5月首次亮相,以突出“纪念”主题。
    众多文艺期刊于同一年试刊、复刊或创刊,必然需要大量的文稿,“征文”便是当时解决稿源的一大手段。在征文中,短篇小说占了很大的分量。一方面,小说作为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进入文艺平稳发展时期必不可少的一种,期刊对小说的重视当然有借助于小说提高自身文学性的目的;另一方面,短篇小说的短小适于及时地配合政治任务、反映“路线斗争”,能以简单、形象的故事说明“人民内部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实质,是“打击敌人,教育人民”方便、快捷的武器。当时期刊对短篇小说的征集要求有二:一是不要太长,短小最好,期刊中小说所占版面有限,社论、批判文章、文艺短评及群众演唱、曲艺材料、美术、摄影不可割舍,一定要突出文艺期刊的“工农兵性质”;二是要通俗易懂,既能让“工农兵喜闻乐见”,便于业余作者学习和模仿,又不易犯路线错误。不过仍旧有比较长的短篇小说被刊发,这些小说基本出于专业作家之手,与业余作者和创作组的作品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征文的展开为短篇小说创作提供了机会,同时也选拔出一批业余作者,这些业余作者进一步被组织培养,其中的一些人成为70年代小说创作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1972年的文艺期刊
    如今,我们搜集和整理七十年代的文学期刊实际是有很大困难的,目前国家图书馆的藏刊量最多,但也只存有一部分。单以1972年一年为例,国图中可搜集到的文艺期刊(包括省级、地市级、县级,不包括青少年读物、非汉语期刊、非正式出版的油印期刊)就有几十种。另外,通过1973年的总期数可以推断《山西群众文艺》《邕江文艺》《工农兵文艺》(山西阳泉)在1972年便已经出版,但国图及北京各大图书馆却找不到1972年的期刊册。一位国图中的工作人员被上级要求记录过刊的创刊和终刊时间及总期数,那位工作人员表示很多期刊缺佚或破损,根本无法得知创、终情况。
    这里单以1972年的期刊为例,看看1972年期刊的实际出版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1974年出版的《1972全国总书目》只记载了部分文献,对于地方期刊仅记载到省级。如果以《1972全国总书目》记载的期刊来了解当时的文学生产情况和各地的文艺活动,显然会觉得全国的文艺景象很是惨淡,实际情况则是大到北京、各省,小到地市县都曾办刊,并展开征文活动,从而使众多业余作者(尤其是知识青年)通过期刊获得了参与文学活动的机会。那么,1972年究竟出版了多少种期刊呢?这个目前很难确定,以国图及北大图书馆、人大图书馆的馆藏为准,并且参考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可以找到下表中的44种期刊⑧。
    
    仅以国图为中心,兼及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图书馆,(29)可以找到1972年出版的44种期刊,当然,这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比如刊发过小说《生命》的沈阳市的《工农兵文艺》在这些图书馆中就查阅不到,如《工农兵文艺》(沈阳)一样散佚的期刊肯定不止一两种,《右江文艺》《西江文艺》《佛山文艺》等期刊虽然曾出现在一些文献中,如今却不得一见。
    这样看来,1972年出版的期刊数目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少,一些期刊在1971年便已经出版,到1972年省级期刊大部分开始试刊,地市县级期刊大量出现,群众性文艺发展得如火如荼。所以说,所谓的“文革”无文学或文学凋敝的说法是片面的,只能说一大批专业作家,尤其是知名作家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专业性文学写作受阻,而群众性的文学创作得到鼓励,并蓬勃发展。从质量上看,七十年代的确是文学的低谷,而从数量上和对文艺活动的重视度上看,七十年代其实是群众性文学创作的兴盛期。
    考察1972年的期刊,可以发现省级期刊虽尚处在试刊阶段,内容已相当成熟,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文艺评论等成为期刊的主要内容,改变了之前大量刊发演唱和曲艺材料的局面。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并未表现出优势,《北京新文艺》里的小说写得拘谨,阶级斗争的气味浓烈,故事简单且概念化痕迹明显,上海则无期刊发行(或者已经散佚),上海的代表性期刊《上海文艺》直到1977年10月才得以复刊。地方期刊在此时并不弱于北京,尤其是湖南省的期刊,《湘江文艺》《长沙文艺》不仅在1972年表现出色,之后持续出版,是整个七十年代里重要的文学刊物。
    做一国之文学史,尤其面对那样特殊的时期,更应关注地方文学创作的情况,这样才能对七十年的文学状况有更全面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可能有人会觉得一些地县级期刊水准低,没有整理的价值,我想无论其文学价值多大,作为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献,便有被记载的权利。更何况,那时的地方性期刊并非不值一提。北京、上海这样的政治中心在当时受到严密的监控和限制,《人民文学》到1976年才复刊,《上海文艺》则更晚,地方性期刊相对来说更为自由,受到批判的几篇小说分别来自辽宁、吉林、四川等地,可见边缘地区对稿件的审查没有那么苛刻,对中央精神的领会尚不到位,所以才更易于被抓到痛脚。各省的文学期刊有力补充了国家级期刊的缺席,并分别体现出各省的不同特色。比如:我们研究“文革”时期的知青文学,便需要看《黑龙江文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大批知青,很多知青通过油印刊物、当地小期刊,经由《黑龙江文艺》走上文坛,如肖复兴、陆星儿等;要研究工业题材的小说,具有大型钢铁厂、矿场的地区所创办的期刊则是重点阅读的对象,小小的《包头文艺》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工业小说;像《内蒙古文艺》《云南文艺》《广西文艺》《四川文艺》这样的期刊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少数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为小说平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和当时少有的陌生感。地市县的期刊虽然普遍水准不高,却可以从中发现省级期刊中不易触及的内容,比如婚姻、家庭。很多在“文革”中或新时期成名的作家最初就是经由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期刊踏上文学道路的,如古华、朱苏进等。
     
    注释:
    ①不包括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矿山风云》和《闪闪的红星》虽然以儿童为主人公,所涉及的内容却不局限于儿童的斗争生活,小说的影响力比较大,这里特意列出。
    ②很多刊物实际是复刊,当时为了表明复刊的杂志与“文革”前的执行“资产阶级、修正主义”路线的杂志不同,是全新的面向工农兵的“群众性文艺期刊”,除了《解放军文艺》明确表明是“复刊”外,其他文艺期刊则自称为“创刊”。新时期以后,各个期刊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时,也将“文革”时期纳入其中,并改用“复刊”一词。为了尊重当时的历史状况,在本文中,我将采用“文革”中通用的“创刊”的说法。
    ③陈丹青:《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北岛、李陀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1页。
    ④《中国出版史料·现代部分·第三卷》(上册),方厚枢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205页。
    ⑤毛泽东:《题词》,《人民日报》1971年12月16日。
    ⑥《发展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人民日报》1971年12月16日。
    ⑦这10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是:《工农兵短篇小说集》,河北人民出版社;《三进校门》,辽宁省新华书店出版社;《飞雪扬鞭》,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出版社;《方向舵》,江西省新华书店出版;《向阳列车》(小说、散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讲台》,天津人民出版社;《进军号》,浙江人民出版社;《家属主任》,云南人民出版社;《船台战歌》,天津人民出版社;《新的高度》,上海人民出版社。
    ⑧《工农兵文艺》(广州电白县)发刊信息不全,无法确定1972年是否出版,暂不列出。本表所列期刊不全,比如发表小说《生命》的《工农兵文艺》(沈阳)在1972年已经出版(内部发行),但因目前北京各大图书馆中无法找到期刊册,本表暂不列出,本表所列期刊在国家图书馆中基本可以找到,如查询不到,可去北京大学图书馆做补充查阅。本表所列期刊为综合性文艺期刊,不包括青少年读物、文艺画报。不标明创办地点的《工农兵文艺》和《革命文艺》为省级机构创办。另外,本表标注“试刊”的期刊为刊物本身标明处于试刊阶段的期刊,一些期刊虽然也处在内部发行、不定期发行的试刊阶段,刊物本身未标明,此处亦遵照原刊,不做说明。
    ⑨《北京新文艺》于1971年12月便开始试刊。
    ⑩《革命文艺》(山西),1971年便已经出版。
    (11)《工农兵文艺》(山西阳泉),根据1973年总期号可推知1972年已经出版,创、终刊时间不详,现存刊本中无小说。
    (12)《工农兵文艺》(银川),1971年便已经出版。
    (13)《天山文艺》,1972年出刊三期,1972年期刊册暂缺。
    (14)《革命文艺》(内蒙古),1971年12月开始试刊。
    (15)《群众文艺》(齐齐哈尔),根据1972年总期号可以推知1971年便已出版,具体创刊、终刊时间不详。
    (16)《长沙文艺》由长沙市的《工农兵文艺》和《长沙画报》合并而成。
    (17)《工农兵文艺》(湖南),1971年便已试刊。
    (18)《革命文艺》(湖北),1971年便已出版,期刊册残缺不全,目前所存刊本中无小说。
    (19)《革命文艺》(苏州),根据1972年总期号可以推知1971年便已经出版,但1971年刊本缺。
    (20)《泗阳新文艺》1971年开始出版,期刊册不全,目前能找到的期刊册中无小说。
    (21)《广西文艺》,1971年以《革命文艺》为名试刊两期。
    (22)《邕江文艺》,由1973年总期号可以推知1972年便已出版,但1972年刊本缺。
    (23)《工农兵文艺》(广州),1971年已经出版,1972年刊本缺,1973年改为《广州文艺》。
    (24)《港城文艺》,1972年出刊两期,暂缺。
    (25)《革命文艺》(乐清县),1971年便已出版。
    (26)《厦门文艺》为《工农兵文艺》(厦门)改版而来。
    (27)《海南文艺》,1972年试刊两期,刊本缺。
    (28)《安徽文艺》由《征文作品》(安徽)改刊而来。
    (29)这三所图书馆藏刊量大,如果在这三所图书馆中查阅不到,北京乃至全国各大图书馆就很难查阅得到了。部分地方性期刊可以尝试在本地图书馆和文联中查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