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苏州到上海:吴地小说中心的历史性移位(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袁月 陈洪 参加讨论

    二、晚清上海:吴地新小说中心的崛起
    晚明在苏州出现的辉煌,晚清在上海得以复现。这个曾经处于吴地边缘的城市,此时成为吴地崛起的新中心。与苏州一样,上海成为小说中心,也经历了一个后来居上的过程,成功因素也不乏相似之处。如优良的刊印质量,是拉拢读者群的重要因素。晚明苏州的刻印质量堪称精湛,即以插画而论,苏州小说不似建阳小说插图那样上图下文,缺少变化,而是精益求精,多有创新。如叶敬池刊《石点头》采用月光式、宝翰楼刊《今古奇观》采用上下两层楼式。比起建阳插图的构图简单、线条粗犷,苏州插图追求描摹景物、刻画人物性格,亦更细腻生动。最终苏州的精品战术打败了建阳的价格战术。而上海小说凭借先进的石印、铅印技术,更是兼具质优价廉二美。尤其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插图小说,此时更大大普及。翻开晚清各书局的征订书目,标明“绘图”的小说比比皆是,如《绘图三国志演义》《评注图像水浒传》《详注聊斋图咏》等。据我们统计,同文书局发兑9种石印小说中有6种明确标明为插图本。十万卷楼发兑170种石印小说中,直接以“绘图”为题的则多达74种,占总数的44%。[5]443-467
    再如成熟的供求市场。建阳读者层次总体不高,刊印小说题材单一,缺乏原创性稿源,成为小说市场持久发展的掣肘。苏州的作者、读者文化素养都较高,且不像北京那样,虽是聚书地,自己的供应能力却有限,要靠外地的刻书支持;苏州的书是“率其地梓也”[6]42,本地即可供应,还能向外地辐射。上海的供求市场更为成熟,不仅拥有庞大的专业创作队伍和阅读群体来活跃市场,而且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稿酬、版权等制度来规范市场。
    从理论上来说,在小说的创作与传播方面,苏州与上海既然有同样的成功因素,应成为吴地的并峙双峰,但事实是上海在晚清一枝独秀,原因何在?根本的因素是,苏州的经济、文化、出版体制都是内向型的。顾颉刚早已一针见血指出苏州的症候:优越的经济文化环境促进了苏州的发展,但也使苏州人太注重享受,“以至只能守着老家,不能向外发展”,“这实是数千年历史积累而成,也是农业社会中高度文化的必然结果”[2]7。上海则相反,它的经济一开始就依靠对外贸易,文化更多的是吸纳移民文化与西方文化,出版方面也由新式出版起步,是一种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比苏州更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