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南明文人的返乡(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晖 参加讨论

    
    注释:
    ①这段历史的详细描述,参见顾诚:《南明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第658—659页。唯该书第658页将时间误为1649年。另可参见南炳文:《南明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8—229页。
    ②王夫之:《永历实录》卷二《瞿严列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29页。
    ③“弃官为僧者,方以智、金堡而外,有严炜、钱秉镫、陈纯来焉。”见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王崇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653页。方以智事,见任道斌编著:《方以智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69—171页。
    ④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李荣庆等译,严寿澄校订,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第132页。
    ⑤乾隆四十五年(1780)开始禁书,钱澄之《田间文集》《田间诗集》均列入《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及《应缴违碍书籍各种书目》中,为重点查禁之书,参姚觐元编、孙殿元辑:《清代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第47、49、147页。该书第197、205页如此描述《田间文集》《田间诗集》:“查《田间诗集》,钱澄之撰。澄之本明贡生,其诗乃入国朝所作,词意颇多诋斥,应请销毁。”“查《田间文集》,亦钱澄之撰,中有与金堡书及为堡募缘疏,又孙武公传中亦有指斥语,应请销毁。”
    ⑥钱撝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丁亥,年三十六岁”条中说:“至秋大病。”见钱澄之:《所知录》,诸伟奇等辑校,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192页。钱澄之《舆疾吟》小序云:“秋八月茂溪举兵,予方委顿床蓐间,土人扶予入山避之。”见钱澄之:《藏山阁集》,汤华泉校点、马君骅审订,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181页。其时又有《入水口砦病中杂作》、《酬剡水禅师出山问疾》、《病起言志》诸诗,可证其病。见《藏山阁集》,第182、184、194页。
    ⑦⑧⑨⑩钱澄之:《藏山阁集》,第182、185、185—187、190、205页。
    (11)钱撝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戊子,年三十七岁”条说:“投寿昌,皈阒然大师出家。”见钱澄之:《所知录》,第195页。《寿昌寺礼阒然禅师》、《看阒然师塔前除竹》、《赠智梦禅人》、《看僧移花》诸诗,可证其礼佛事,见钱澄之:《藏山阁集》,第216、217、218页。
    (12)钱撝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戊子,年三十七岁”条,见钱澄之:《所知录》,第195页。
    (13)《九日登五层楼望越王台同曹素臣万子荆潘霜鹤分韵》(1649)末联云:“遥忆弟兄高处望,天南无雁寄书回”,见钱澄之:《藏山阁集》,第278页。
    (14)《同曹素臣中翰守岁分韵》云:“君王恩重身难报,兄弟情深梦岂无。”见钱澄之:《藏山阁集》,第287页。
    (15)《行路难》其六十云:“为指芒鞋更向前,匡庐深处许安禅。前身应是山居客,说着峰头意惘然。”可证。见钱澄之:第332页。
    (16)钱澄之妻子方氏死于1645年,当时钱澄之参加钱棅率领的抗清义军,兵败太湖,又遭袭击,方氏投水而死,年仅34岁。钱澄之将其殡于普济寺后,就奔赴福建隆武朝,所以未能将其运返家乡安葬。参见黄宗羲《桐城方烈妇墓志铭》,见《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60—463页。按此次钱澄之返乡,仍未能及时安葬方氏,正式安葬要到1654年(甲午)冬,黄宗羲《桐城方烈妇墓志铭》中说:“甲午冬,返葬先陇之右。”见《黄宗羲全集》第十册,第462页;另钱撝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甲午,年四十三岁”条中说:“是冬,葬方安人于祖茔侧。”见钱澄之:《所知录》,第208页。
    (17)钱撝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辛卯年四十岁”条说:“过寿昌,值竺庵中与祖庭相见,谈甚恰,府君已僧服矣。因劝府君往庐山,作字万松坪为主人。府君曰:‘须送儿归,葬妻毕,始果此愿。’”见钱澄之:《所知录》,第206页。
    (18)钱澄之:《藏山阁集》,第326页。《将归操》二诗的诗意虽以漓江起兴,但并非作于居粤时。二诗编于《寿昌卓庵师指入匡庐寻隐辄步来韵》诗后,可知作于钱澄之欲往庐山寻隐不得之后。
    (19)钱澄之:《所知录》,第206页。
    (20)(21)(22)钱澄之:《田间诗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3页。下文引此诗不再一一注出。
    (23)钱撝禄《先公田间府君年谱》,见钱澄之:《所知录》,第182页。
    (24)江南后又经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之役,更显凋敝,其时诗人多注意及此。如钱谦益顺治十八年(1661)有《丁老行送丁继之还金陵兼简林古度》,陈瑚有《入周市》,吴历《避地水乡》诗云:“二年身世谈如萍,两鬓相看白渐生。旧里悲秋惟蟋蟀,异乡愁雨共。南中见说收番马,京口犹闻拔汉旌。安得此时争战息,还家黄叶满溪迎。”见章文钦笺注:《吴渔山集笺注》卷一《写忧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6页。
    (25)钱澄之:《所知录》,第206—207页。
    (26)钱澄之后撰有《四兄若士行略》,以资纪念。见钱澄之:《田间文集》卷二九,第563页。
    (27)(28)(29)钱澄之:《田间诗集》,第2、5页。
    (30)《龙眠风雅》卷三○,潘江辑,康熙十七年潘氏石经斋刊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8册,第381页。
    (31)《龙眠风雅》卷三○,第382页。
    (32)(33)(34)(35)(37)《龙眠风雅》卷三二,第408—409页。
    (36)《田间诗集》,第4页。
    (38)《龙眠风雅续集》卷一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496页。
    (39)左国棅曾有《同方还青访饮光途中作》一诗,似年轻时与友人结伴访问钱澄之而作。见《龙眠风雅续集》卷一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495页。
    (40)钱澄之:《田间诗集》,第6页。
    (41)钱澄之:《行脚诗上下平韵三十首》小引,见氏著:《藏山阁集》,第337页。
    (42)《先公田间府君年谱》:“府君遂下芜湖,访诸故人。为《行脚诗》,芜湖故人梓以传。五月回。”见钱澄之:《所知录》,第207页。后五年,陈璧有《和西顽行脚诗三十首》,见《陈璧诗文残稿笺证》,第91—101页。
    (43)《龙眠风雅》卷三二,第408页。
    (44)钱澄之:《田间诗集》,第15页。
    (45)方以智:《辛卯梧州自祭文》,见氏著:《浮山文集后编》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359—360页。
    (46)《龙眠风雅》卷六四,第253页。
    (47)何庆善、杨应芹:《施愚山年谱简编》,见施闰章:《施愚山集》第4册,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297页。施闰章有《苍梧云盖寺访无可上人即旧太史方密之寺有冰井泉甘冽元次山作漫泉铭》诗,见施闰章:《施愚山集》第4册,第178页。方以智有《冰井和施尚白怀元次山》诗,见《龙眠风雅》卷六四第258页“释弘智”名下,释弘智即方以智法名。方以智此诗亦见《浮山后集》卷一,据《方以智年谱》引,见任道斌编著:《方以智年谱》,第175页。《浮山后集》藏安徽省博物馆,密不示人,关于此书的介绍,参任道斌:《方以智茅元仪著述知见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11页。
    (48)《龙眠风雅》所引诗题自注为“辛卯梧州冰舍作,尚白倡之”,“尚白”为施闰章号,如此一来,则方以智与施闰章见面提前到辛卯年,但这与施闰章行迹不合。或疑误钞。但最有可能的是,施闰章来访时,方以智以和陶诸诗相示,故钞本有“尚白倡之”四字。
    (49)方以智《书周思皇纸》:“壬辰八月止匡庐”,见《浮山文集后编》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371页。《方以智年谱》云九月初,误。
    (50)《施愚山文集》卷九,《施愚山集》第1册,第167页。引文标点,据《方以智年谱》改,见任道斌编著:《方以智年谱》,第176页。
    (51)方以智《书周思皇纸》:“思皇为余先报白鹿,明年元正,余归省子舍。”见《浮山文集后编》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398册,第371页。
    (52)《浮山后集》卷二。
    (53)方中通:《陪诗》卷一《迎亲集》,康熙继声堂刻本。
    (54)方中通:《陪诗》卷一《迎亲集》。
    (55)《龙眠风雅续集》卷一七,第607页。方以智为潘江“从姑丈”,《龙眠风雅续集》所钞方中通必有所本。
    (56)《环中堂诗集》,《桐城方氏诗辑》卷二。
    (57)方其义:《时术堂遗诗》,《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4册,第416页。此诗开篇云:“山崩地裂慈母死,至今二十四年矣。”方以智、方其义一母同胞,母吴令仪卒于天启二年(1622),可知此诗作于1646年。
    (58)方其义:《忆兄》,《时术堂遗诗》,《四库禁毁丛刊》集部144册,第435页。
    (59)昆明池灰象征毁灭性浩劫。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昔汉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以问东方朔,朔云:‘不委,可问西域人。’后法兰既至,众人追以问之,兰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朔言有征,信者甚众。”见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页。
    (60)《浮山后集》卷二。
    (61)方以智《从冶父道中还家》诗记载他在寒冷的冬至节回家,一路所见的雨雪、荒田。诗末云“驰驱百里始还家,入门夜暗灯将灭。道路风尘阻且长,相逢气结不能说。亲戚家人皆笑余,年年岁岁常离别。”见《龙眠风雅》卷四三,第568—569页。
    (62)方中通:《陪诗》卷一《迎亲集》。
    (63)《龙眠风雅》卷六一,第180页。
    (64)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云,马敬思之弟教思“尝雪夜侍外舅药地老人建初寺”,见氏著:《桐城耆旧传》,毛伯舟点注,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279页。可知两人之间的舅甥关系。马敬思著有《虎岑集》十二卷,今似不存,《桐城耆旧传》,第279页。
    (65)《龙眠风雅续集》卷一二,第496页。
    (66)方中通:《陪诗》卷一《迎亲集》。
    (67)侯方域:《与方密之书》,见何法周主编、王树林校笺:《侯方域集校笺》(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08页。
    (68)参见李婵娟:《清初古文三家年谱》,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69)侯方域:《与方密之书》,见何法周主编、王树林校笺:《侯方域集校笺》(上),第509页。
    (70)江村、瞿冕良笺证:《陈璧诗文残稿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71)据钱澄之幼子钱撝禄云,汪启龄因对吴德操不满而迁怒钱澄之。“吴人恶府君者思有以中之。会同里有汪启龄,无赖小人也。在粤西鉴在不礼,逢府君大骂,府君为解免,乃并怒府君。吴人问府君生平款迹,无以对,则他曰:‘不过乡里住的人耳。’府君因自号为‘乡住翁’”。钱撝禄《钱公饮光府君年谱》“庚寅,年三十九岁”条,见钱澄之:《所知录》,第201—202页。
    (72)汪启龄之小传云其“宰海康、开建两县,皆有声迹……崇祯末曾破产脱兄于难,又设粥于路,活饥民里人,以好义归之”。《续龙眠风雅》卷五二,第38页。
    (73)汪启龄小传云其“顺治辛卯挂冠归里……去粤,有《归来辞》”,《龙眠风雅》卷五二,第38页。
    (74)(75)《龙眠风雅》卷五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99册,第39页。
    (76)王夫之1651年有《游子怨哭刘母》,《来时路悼亡》,《落日遣愁》,《偶闷自遣》诸诗,并无道及返乡的经历。见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38、140、151、176页。王夫之自定诗集以诗体分卷,所以不少诗歌无法编年,给相关问题的探讨带来了困难。加之文献残缺,此处无法详尽地探究王夫之的心曲,只能略窥大概。
    (77)(78)(81)(82)王夫之:《姜斋诗集》,见《王船山诗文集》,第168、180页。
    (79)王夫之:《姜斋文集》卷九,见《王船山诗文集》,第99页。
    (80)王之春撰、汪茂和点校:《王夫之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48页。“敉公”为王夫之侄王敉。
    (83)温汝能辑、吕永光等整理:《粤东诗海》卷六○“王邦畿”之小传,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16页。
    (84)王邦畿:《耳鸣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7册,第83页。
    (85)参见屈大均:《伯兄白园先生墓表》、《仲兄铁井先生墓表》,《翁山文外》卷七,见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第3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39—144页。屈士煌有《铁井文稿》2卷,收入《手抄番禺屈氏家集》,中山大学图书馆藏。
    (86)屈士燝、屈士煌与屈大均同出于六世祖起岩,至屈大均为第十八世。但屈士燝兄弟与屈大均意气相投,且屈大均与屈士煌同龄,同年录为诸生,故来往极密。参见邬庆时:《屈大均年谱》,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27页。
    (87)《粤东诗海》卷五十九“屈士燝”“屈士煌”二人小传,第1112、1113页。
    (88)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谱》,澳门:于今书屋,1970年,第42页。
    (89)邬庆时:《屈大均年谱》,第75页。
    (90)屈大均:《伯兄白园先生墓表》,《翁山文外》卷七,《屈大均全集》第3册,第141页。
    (91)屈大均:《仲兄铁井先生墓表》,《翁山文外》卷七,《屈大均全集》第3册,第143页。邬庆时:《屈大均年谱》系顺治十七年(1659),第93页。
    (92)《翁山诗外》卷一○,《屈大均全集》第2册,第835页。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谱》系于永历九年(顺治十二年,1655年),第20页。屈氏兄弟入滇均在此年,屈大均已有《送家舍人》、《送铁井子》二诗,似不会于同时再赋《怅望为家礼部兄贲士兵部兄泰士作》。邬庆时系于屈氏兄弟入滇后之两年(1657年),似较合情合理,见《屈大均年谱》,第47页。
    (93)《翁山诗外》卷一○,《屈大均全集》第2册,第863页。
    (94)朱希祖:《康熙刻本翁山文外跋》(1933年所撰),见氏著:《明季史料题跋(外二种)》,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87页。
    (95)《翁山诗外》卷一一,《屈大均全集》第2册,第891页。
    (96)永历帝于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三月抵达缅甸大金沙江之事,见计六奇:《小腆纪年》,任道斌、魏得良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43页。
    (97)(102)《粤东诗海》卷五九,第1113页。
    (98)《南史·齐江夏王锋传》:“江敩闻其死,流涕曰:‘芳兰当门,不得不锄,其《修栢》之赋乎。’”
    (99)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7页。
    (100)朱熹:《楚辞集注》,蒋立甫校点,上海、合肥: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29页。
    (101)《杜诗详注》第2册,第697页。
    (103)《粤东诗海》卷五九,第1112页。
    (104)《粤东诗海》卷五九,第1112页。
    (105)廖蔚卿《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两大主题》指出怀古和望归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普遍的两大主题,见氏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第47—97页。
    (106)以唐诗为例,返乡诗中的名篇如贺知章《回乡偶书》、韦应物《出还》、杜牧《归家》、于邺《岁暮还家》、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等,大多如此。参见张之象编:《唐诗类苑》第4册,中岛敏夫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一一七至一一八《人部(还乡)》,第197—223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