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数字文化遗产和口传史诗数字档案建设──第五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综述[1](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毕传龙 参加讨论

    数字化、价值与标准 
    “数字化价值”核心概念的提出,将本期讲习班围绕“数字文化遗产和口传史诗数字档案”主题的讨论推向高潮。“数字化价值”的理念和数字化实践,是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中心创始人约翰·迈尔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教授曾经提出并一直努力追寻的工作。而随着数字化工作的系列化,国内学界对民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问题同样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实践,这不仅可以将文化返回到民众中去,还可以使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不断增值。这一问题的反复强调,提示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技术背后的人文资源、民俗环境和文化权力。
    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泽穆克(John Zemke)演讲的题目是《数字学术平台翻译研究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他从民间文本和数字文本两者的翻译问题切入,引入编码和解码的概念,在民间分类和学者分类对举的视野下,对语料库语言学目前在叙事的计算机分析和建模方面的前景进行探讨,并对语料库语言学作为民间文学研究工具的利弊做了细致分析。他提到,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方法。它又是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大量的真实语言,可以用来回答通过其他途径很难回答的问题。语料库语言学在其发展之初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共鸣,但是现代语料库语言学已被广泛认可,并在语言分析、语言教学、词典编撰、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被应用。他认为,语料库语言学需要将大量数字化的叙事以及跨文化的分析单元,转换成机器可识别的,以词汇、语义、句法、实用特征和演述特征等要素为依据的不同标签。创立这样一个口头艺术的数字语料库是一项极为庞大的工程,这也同时向民俗学和计算机科学提出了挑战:民俗学者输入的文本与电脑智能识别的文本,二者之间的差异需要进一步解决。多语言的语料库一个公认缺点是,缺失了语境、背景、文化组件等要素。叙事的民间分类和学者分类并不相同,但语料库民俗学家有可能解决这一困境,它可以将享有不同内部逻辑的文化系统进行同步处理,这使得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分类成为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董晓萍教授、赖彦斌工程师及其数字化团队成员集体发表题为《数字化、价值、标准:佛经故事的文学文本与数字文本》的报告。数字化团队成员的集体亮相令人印象深刻,而这一形式也说明,在数字化工作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主题报告以数字佛经故事软件为个案,认为民间故事研究是民俗学的学术史传统,传统的故事搜集和研究在均质社会下进行,民俗学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形成和积累了一套专业化的研究方法,如故事类型分析、流传地和讲述人研究、民俗志调查等。然而,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当下,故事讲述和传承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何在非均质的社会条件下,进行民俗学的民间故事研究,是民俗学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这就产生了一个处理民间故事的文学文本与数字文本的关系问题,需要引入“活动流”和“层级化”的概念,其结果就产生了“数字化价值”。董晓萍指出,“数字化价值”,是针对民间故事的口头叙事和历史文献业已形成并获得社会认同的文学文本,将之转为民俗学者、讲述人、(文化)翻译者、朗读者、大众自媒体可以合作传播和利用的新文本。在新文本中,(文化)翻译者、朗读者和大众自媒体合作传播的价值是新增的,是以往的故事文学文本中所没有的,但又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所必须面对的。这是我们利用现代形式保存口头传统,以促进其向未来传承的必经之路。“数字化价值”的实现,需要从民俗学整体研究的视角,探讨民间故事文本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建立同时符合民俗学研究目标、文化多样性原则和计算机专业操作的技术标准,至少应有三种标准,即音序标准、时长标准和自媒体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