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谈傣语文传承的尴尬处境与出路——以德宏傣族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民族文学网 屈永仙 参加讨论

    二、傣文母语创作的低迷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有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由。西双版纳的《版纳》(傣文杂志),德宏的《勇罕》(傣文杂志)、《德宏团结报》(傣文报纸)等是傣族母语文学作品的主要展示平台。
    傣族母语作品以诗歌见长,当今的傣族母语作家中,仍然是以诗歌创作为重点。以德宏傣族母语创作为例,“根据德宏州文联《勇罕》2001年的统计,自创刊以来的20年期间,《勇罕》杂志共发表小说69篇,散文45篇,民歌289篇,报告文学2篇,傣剧9部,叙事长诗9部,喊戛托(与汉文快板相似)95首,祝词28篇,律浪戛(相当于汉文律诗)9首,其他36篇。这些发表的作品中,除了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以外,其余475篇(部)均为傣文韵文体……在《德宏团结报》发表的各种调子的民歌则上万,文学作品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傣文韵文体,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相对较少。”[①]
    这些发表在《勇罕》杂志、《德宏团结报》傣文版上的作品,其作者大部分是民间的业余作者。他们分散在广泛的村寨中,大部分是中、老人年人。这些作者往往懂得新、老傣文、深谙傣族的文学传统,他们完全凭着自己对傣族文学的一腔热情,在繁忙的劳作之余,在低廉的稿费情况下创作出一篇篇贴近生活的作品来。例如,新城乡的龚小娣,深受其父的影响,偷偷学习了傣文。父亲去世后,将几麻袋的古籍都留给了她。她是一个热爱傣戏的女子,逢年过节带着村民唱戏,有空余的时候,还创作一些新的傣戏来,曾经发表在《勇罕》上。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改变和经济压力,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别处。老一辈的民间作家一一过世,中青年出外打工赚钱,民间的傣文创作队伍正走向萧条状态。
    除了这些村寨中的傣族群众在进行母语创作,同时也有一些相对“专业”的作家,比如旺保创作的《通行证》、孟有明的《人心隔肚皮》、冯月软的《看人讲价》、吞亮的《大爹》、晚相伦的《姑娘时的邮票》、赵小碰的《咩叶团嫁女儿》、线向心的《找牛》等。这一部分作者用傣文创作,较准确生动地反映傣族生产生活的面貌。这些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傣乡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的过程。此外,作品量较多的有《刀保乾作品选》、《庄相作品选》、《邵伍作品选》等。这些作品在广大傣族读者中广受欢迎,是近几十年来傣族文学的代表作品。
    关于傣语文创作的优秀作家,首屈一指的就是岳小保,其著作《帕英法》是在近年完成的散文体作品,也是第一部由个人完成的傣文长篇小说。本书共三十章,已于2008年5月出版,是近几年来傣族母语创作领域最大的成果。“帕英法”是人们对刀安仁的傣文敬称,他是傣族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化人士。书中内容叙述了刀安仁不平凡却短暂的一生。他1872年出生德宏州盈江县新城乡,是云南干崖(盈江新城、旧城、弄璋)宣府司第二十四代土司。童年时,他与伙伴们在优美的凤凰山上玩耍,练习武艺,学唱傣歌、傣剧,是远近有名的富有个性魅力的土司少爷。在青年时代,他多次号召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等群众与英国侵略军进行斗争。后来他前往南洋访学,并引进橡胶树种植,发展印刷厂,建造钱庄等。1906年再次东渡日本与孙中山、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建立联系,成为同盟会早期会员。1907年回国,改革文化教育和土司制度。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失败,以其土司衙门作为革命党人活动据点,准备新的武装起义。在1911年9月发动“腾越起义”,成立滇西国民军都督府。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的中华民族政府逮捕,后来被孙中山救出。1914年病逝于北京。岳小保具有深厚的傣文功底,同时又是一个能说会唱的文化传承人。他出生在刀安仁家乡新城的邻乡——旧城,对刀安仁的成长环境、民间流传的轶事和革命历史都非常了解。因此,他毫无困难地用人们熟悉的文学性文字,来描绘了刀安仁的艰难又意义深远的一生。
    有一批傣族学者,既可以用傣语创作,也可以用汉语进行文化研究工作。主要有岳小保、刀承华、龚家强、朱光灿、冯霄、金光亮、郭玉萍、郗卫宁、快永胜、线永明、莫所连等。这些作者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又有较好的傣文基础,是傣族作家群中最具实力的作家。他们能扎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放眼于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文学领域,在傣族文学创作队伍中是难得的一部分。
    一个民族的文化繁荣与否,与经济发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贫穷落后的时代或地区,人们可能有许多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将这份思想情感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在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文化的发展反而是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看到,在农奴社会、封建社会,傣族创作出了大量的英雄诗、悲剧诗。我们必须看清一点,如今傣族的母语文创作正处于低迷、萧条的现状。人口近一百四十万的傣族,在六十多年来并没有优秀的作品,可以在质量、数量上和先民相比。学习和运用傣文的前辈们早就提出,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傣族母语创作队伍具有以下几点劣势。
    首先,德宏傣族当代文学队伍零散,缺乏凝聚力。由于队伍零散,缺乏交流,形成不了整体,个人发表的少量作品在这个群体中很难引起关注。其次,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缺乏文学评论。新时期以来,评论界对德宏傣族当代文学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再次,傣族当代文学作品翻译跟不上。傣族有许多文学作品,但由于没有翻译者及时地将这些作品翻译出来,这些作品不被外界所知,这也就很难引起关注和评论。最后,大部分母语作者没有持之以恒的追求,没有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现象,在傣族文学创作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有部分作者发表几篇(部)作品,几年后又销声匿迹了。傣族作者创作淹没在其他民族作者创作的洪流下,缺乏力作和精品,少有大气、厚重作品,创新精神严重缺失,坚守创作的不多。随着老一代母语作家的离世,新一代作家没有成长起来,傣族母语创作的队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处于低迷甚至倒退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