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论达斡尔族文人诗歌的知性特征(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 崔荣 参加讨论

    一、从自然中获得启悟
    人类一直直接或是间接地从自然中获得生产生活资料,虽然曾经出现过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思潮,但在很多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少数民族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同人一样拥有生命。因此表达人与自然万物的亲近、将自然人化或是崇拜自然等都是各族文学很普遍的主题,像蒙古族文学中的马赞就异常发达。同样,虽则经历数次迁移,但达斡尔人的生活范围却从未离开大河大山与原始森林,表达对自然的礼赞也顺理成章。其特殊之处在于,诗人们更进一步,从山水中获得智慧和启发,山水也成为精神的体现物。
    额尔古纳河是达斡尔族的母亲河。在诸多描写额尔古纳河的诗篇中,金荣久⑤的《观黑龙江、额尔古纳河感》就将诗歌的精神核体放到由观河而获得的启悟上。诗人首先感慨江河的流动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流注灌溉湖沟时毫无间歇、永不懈怠和没有疏漏是其表现,而“一切流量与流向/都似有自己特定的节奏”、“其调度的流速与流向/都似有自己的原故”则更让人惊奇大自然超越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量。这里,激赏江河“不变”中所享有的自主标示着,作者已无人类中心意识而有更为阔大的宇宙关怀。此外,水还象征历史变易和沧海桑田。诗人则表述为,“自古留下之遗迹/如水一样清澈/古代留下之江河/今日深浅变化谁能测”,其中包含着物是人非的体验,而流水“变易”与“不变”的双重属性更在于,多年前流水如何走向,今天也很难把握:“古代留下之江河/今日深浅变化谁能测”,若再作更深一层考虑,这种现象却又正如历史本身,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变迁中,只留下人们对于历史的阐述,但历史本身已经不可追回地逝去。最后,诗人的诗思从历史转向了现实。比如诗歌写到最清廉的衙门,在其为政过程中事事明晰,“其清者也莫过于水”;最精明的商人,在顺势而为、变动不居这一特点上,“其精者也莫过于水”。所以如果衙门从政和商人经营若能从“水”中获得教益,则在其事业开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如水般顺畅:“若能似水样清/便不会被抛弃/若得水之鉴/便不致有失意。”全诗行文至此既有鼓励之情,又有警世之义。这里,对水的哲理性观照来自于达斡尔人对人与自然关联性的认识:既然人和人生都是自然的一个部分,那么自然当然可以成为人生的象征或是隐喻。
    因为生存之地河、水和泉的丰富,这些自然物象还在达斡尔文人哲理性观照的视阈中,成为自我存在甚至是人类存在的镜像。例如孟和博彦就以《小泉》叩问人的生存困境。小泉落在丛生的杂草间,河道规定着它的流速和走向,这便是小泉的“生之困境”,而这也是人类的“生之困境”——我们的生存,从来都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规定。诗人问“举止文雅、安详,心性平和、恬静”的小泉,“这一切似乎在表明,你对生的困境安之若素?”其实也就替读者问出了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问题,那看来文雅、安详甚至有些呆滞的外表是不是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异化和逃避?
    当然,人生存的意义还在于对个体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积极反抗,这也正彰显了生命的力量。在诗歌接下来的部分,波澜暗生。或者说,诗人发现了小泉的另外一面:“在你幽邃的心底,/却蕴蓄着永不枯竭的热能。/你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点一滴地贡献着自己的/辛勤劳动。”而这也是达斡尔人甚至更多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以水滴石穿的平静与踏实应对生命的坎坷苦难,于无声处听惊雷。并且在赞扬小泉反抗生的困境的同时,诗人开始辩证地思考小泉的生存:那是一种带着镣铐努力起舞的状态。小泉在动和静、沉重和轻盈、柔弱和锋利、被动和主动这矛盾的两极之间回复往返:“你性格沉稳,/但却不时地为雄伟的森林之曲,/伴合着悦耳的奏鸣。/而你那涓涓的细流,/则又像把锋利的剑,/它披荆斩棘。”恰恰是在对矛盾对立的几重因素的统一协调中,纤细的小泉在困境当中奋发有为,而且柔韧不屈地达到了目标。生命体味与哲理思考借由小泉获得了定形,更重要的是,两者构成一个严谨完整的抽象思辨与形象感觉的抒情世界。
    除了江河,山、鱼、各类植物也都成为意象,散布在达斡尔诗人的诗歌中,助益诗人哲思的表达。从敖拉·昌兴的《四季歌》、《百花诗》到钦同普的《捕鱼歌》再到孟和博彦《春的使者》,孟德苏荣的《山》,苏华⑥的《致向日葵》,晶达⑦的《白马》,慕仁⑧的《蹄音与嘶鸣》等等,自然启悟诗人的心灵,也凝聚着他们对生存的思考:当严冬也不过是“大地从容换新装”,其后是诗人对四季轮回不曾变易的认知;兴安杜鹃“怡然”地傲雪开放,内里是诗人对生命生生不息力量的赞许;山的岿然不改一再被孟德苏荣强调,源于它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比如恒常和坚定,这表明诗人在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上把握住了山,而山此时也超越了物质生存层面的意义,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在对“被动而无奈地等待日出”的向日葵的批判和对“驮着展翅的思想”的奔马的赞美中(《白马》、《蹄音与嘶鸣》),诗人表达着对自由自主的生命强力的热望。在达斡尔诗人笔下,自然山水作为客观对应物,为诗人的现实感悟和哲学沉思赋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