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河岳英灵集》的成书过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2013年4期 戴伟华 参加讨论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段文字和《论》的语气相比,有了很大不同,“自汉魏至于晋宋,高唱者十有余人,然观其乐府,犹有小失。齐梁陈隋,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或须避之,纵不拈二,未为深缺。即‘罗衣何飘飘,长裾随风还’,雅调仍在,况其它句乎?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而沈生虽怪,曹王曾无先觉,隐侯言之更远。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将来秀士,无致深憾”。从《叙》云“论次于叙”知道《论》和《叙》是同时完成的,天宝十二载《叙》作改动时,《论》肯定作了修改,而且作了较大修改。《论》重在批评齐梁陈隋,而对自己的选集评价较为平和,“璠今所集,颇异诸家,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实际上也暗含了对他人选本的评价,意为他人选本有的侧重新声,有的侧重古体;有的重文,有的重质;有的侧重风类,有的侧重骚类。而殷璠自己的《河岳英灵集》采取折衷的办法,兼收并蓄。另外,《论》的语气委婉多了,《叙》中“玉石相混”的话没有了,“众口销铄,为知音所痛”也变成了“无致深憾”,就是让“秀士”不要有太多的遗憾。于此,也可以看出殷璠选诗的态度认真严肃,最为可贵的是他总是在不断修正自己,以求完美。
    日本东方文化丛书影印古抄本《文镜秘府论》,其南卷录《河岳英灵集》叙、论,“终癸巳”,“卅五人”、“二百七十五首”,前有“梁昭明太子……为知音所痛”一节文字。这种抄录混杂了“终癸巳”和“终乙酉”两个系统,且有小异,如“二百七十五首”既不是《文苑英华》的“一百七十首”,也不是通行本所载的“二百三十四首”。古抄本《文镜秘府论》所录也不会因形近致误。我们怀疑《文镜秘府论》作者空海见到的《河岳英灵集》叙论应是天宝十二载修改之本,而且是天宝十二载的两次定稿中的第一次定稿。它还未删去“昭明太子……为知音所痛”一节文字,但“论”应已作了修改,“卅五人”和“二百七十五首”之数也是最后定本之前的实际人数和篇数。
    
    这样,可以将《河岳英灵集》的编纂分为四期,初选时在开元末③,诗人数和诗篇数均不可知。第一次定稿在天宝四载(乙酉),诗人三十五,诗一百七十首。第二次修改定稿在天宝十二载(癸巳),诗人三十五,诗作二百七十五首,此次在收入诗人数上未有调整,诗人数未有变化,并不意味着入选诗人没有变化。而作品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说明此时作品收集量有了大的增长。第三次定稿也在天宝十二载(癸巳),在诗人数上有了大的删减,从三十五人减到二十四人,作品由二百七十五首变为二百三十四首,少了四十一首,考虑到人数减少了十一人,而作品数仍维持在一个高位,删减去的诗人作品随之删减,留存的诗人作品应没有太大的变动。
    尽管无法比较天宝四载定稿和天宝十二载定稿的诗人和诗作,但后出转精,天宝十二载最后定稿更符合编选者的理念是无疑的。
    其二,《唐诗纪事》所见当为定本。
    《唐诗纪事》作者计有功生活的大致时间是北宋末南宋初,其所见《河岳英灵集》应为现存通行本之后的改定之本。至少说,它保留了现存通行本以后的修改痕迹。略见如下诸例分析:
    例一,綦毋潜。《河岳英灵集》云:“潜诗屹崒峭蒨足佳句,善写方外之情。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唐诗纪事》:“拾遗诗举体清秀,萧萧跨俗,桑门之说,于己独能。至如‘松覆山殿冷’,不可多得,又‘钟声和白云’,历代少有。借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之外也。”《唐诗纪事》所引应是改定之本。第一,称“拾遗”,綦毋潜为右拾遗确切时间虽未能定,大致在天宝十一载应可信。第二,“又‘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历代未有”。“历代未有”改为“历代少有”,一字之改,体现殷璠表述的严谨。第三,“荆南分野,数百年来,独秀斯人”。《唐诗纪事》作“借使若人加气质,减雕饰,则高视三百年之外也”。这一改动的好处在于:一破地域之限,二提出更高要求。其原因在于随着时间推移,所收诗人和诗作越来越多,也不断拓宽了殷璠的视野,提高了其品诗的水平。
    例二,王维。《河岳英灵集》云:“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至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又‘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唐诗纪事》云:“至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又‘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讵肯惭于古人也。”第一,摘句引例后应有品评语,《唐诗纪事》有“讵肯惭于古人也”方为完整。第二,循《河岳英灵集》体例,摘句引例后皆有品评语,故“讵肯惭于古人也”为修改后的添加语。孟浩然条,“亦为高唱”后有:“《建德江宿》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而《建德江宿》诗后无评,检四库本《唐诗纪事》,《建德江宿》诗和后面所引《裴司士见寻》等诗例同,应不在殷璠云云之列。故《唐诗纪事》本殷璠语至“亦为高唱”结束。第三,添入“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也和“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呼应,“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实为“意新理惬”类。第四,上引孟浩然四库本《唐诗纪事》“亦为高唱”后有一“也”字,《河岳英灵集》多有此句式,李白条“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岑参条“宜称幽致也”,崔颢条“可与鲍照、江淹并驱也”,薛据条“可谓旷代之佳句也”,崔国辅条“古人不能过也”,祖咏条“亦可称为才子也”,李嶷条“翩翩然佚气在目也”,阎防条“皎然可信也”。故《唐诗纪事》本王维条“讵肯惭于古人也”符合殷璠的表述方式。
    其三,从《国秀集》看《河岳英灵集》入选诗人的“同声相求”。
    和成书于天宝三载的《国秀集》比较,二书入选诗人差异很大。因此,还有如下可继续讨论的问题:第一,《国秀集》入选诗人的遗漏实由客观使然。《国秀集》编者选诗和选人,应是尽其所能,广收博选。有人批评其滥,眼界不高;有人批评其漏收,搜罗不广。前者确有编选者水平的问题,而后者当为客观受限。比如储光羲未入选《国秀集》,他的同乡丁仙芝被收入,储光羲曾作《贻丁主簿仙芝别》,此诗作于开元后期,在储光羲拟归隐之前,诗中云“敛衽归故山”,而丁也准备赴主簿任,“结绶归海裔”,丁赴任主簿之地当在海边。储在诗中也表明对丁的宽慰,“人谋固无准,天德谅难知。高名处下位,逸翮栖卑枝”可以断定储在天宝三载以前尚未有诗名或较大诗名,甚至不如他的同乡丁仙芝。但储被收入《河岳英灵集》,而且得到极高评价,和当时“诗家夫子”王昌龄并称。李白也未入选《国秀集》,其实天宝元年李白已入长安待诏翰林,循之常理,应该很有影响,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云其入待诏翰林时得到贺知章的夸赞,才有大的声名:“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杜甫未免有夸大之意,但也隐含李白在天宝元年以前确实名气不大。
    第二,《河岳英灵集》的编纂有“人以群分”、“同声相求”的特点,其所收作者之间有间接或直接的联系。由于殷璠受到储光羲等人的影响④,其收诗人选及所收诗作具有高的水平,即使在当时并不出名而有好的创作实绩或发展前途者都被收入。李白天宝三载前诗名不彰,但他和“诗家夫子”王昌龄相识,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在南贬途中写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这一年孟浩然也写有《送王昌龄之岭南》诗。孟浩然开元二十八年卒,李白集中写有多篇赠送孟浩然的诗,如《赠孟浩然》、《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对孟非常尊敬,其《赠孟浩然》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又如《国秀集》未收之綦毋潜而入选《河岳英灵集》,綦毋潜不仅和储光羲同年进士及第,而且和《河岳英灵集》诗人多有联系,仅据《河岳英灵集》所收诗即知綦毋潜与王维、李颀、储光羲、王昌龄、卢象有诗歌交往。当然,由于以储光羲为中心的这批诗人的优秀写作水平和审美判断力,以宽容的姿态去吸纳了群体之外诗人的作品。反之,像丁仙芝既是储光羲的同乡好友,也是殷璠的同乡,入选《丹阳集》,却被《河岳英灵集》拒收。由于《河岳英灵集》坚持自己的标准,具有了“颇异众家”的特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