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退隐的典型人物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石华鹏 参加讨论

    没有典型人物和知名人物,是今天小说的事实,难道是小说家的无能?评论家的缺失?亦或读者的不合作?问题的答案总比简单的指责要复杂得多。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当下小说几乎放弃了对典型人物的迷恋,小说家们似乎不再将典型人物挂在嘴边,也不再穷经皓首地去塑造典型人物。因此21世纪近20年来,在蓬勃茂盛的小说百花园里,我们很难与一个典型人物相遇,甚至连小说中的“知名人物”也难以遇到。
    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典型人物已经从当下小说中退隐了,或者说,读者已经不再需要从小说中寻找自己的那面“镜子”——典型人物了。
    曾经可不是这样,“典型人物”一度是个炙手可热的词。“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这句著名的话,成为我们文艺理论的大众流行语之一,随时随地便能冒出来——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恩格斯于1888年首次提出“典型人物”这一概念,为现实主义文学“画龙点睛”。没想到,这个诞生于遥远欧洲的概念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20世纪50至80年代,以“典型人物”为中心,小说界形成了一幅颇有趣味的图景:是否塑造出了典型人物——评论家以此作为标准来评判一部作品;如何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家以此来思考自己的写作;能否与典型人物相遇——读者以此来决定是否去阅读一部作品。这样说尽管稍显夸张,但有一个事实是,评论家、小说家、读者三方通力合作,共同“塑造”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阿Q、孔乙己、祥子、翠翠、方鸿渐、陈白露、小二黑、周扒皮、喜儿、杨子荣、陈奂生等等。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文学“典型人物画廊”里最“拥挤”的时刻。
    文学时钟进入1990年代,刻有时代烙印的典型人物逐渐退隐,一些小说知名人物开始登场,《活着》里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红高粱》里的“我奶奶”、《废都》里的庄之蝶、《长恨歌》里的王琦瑶,等等,是这一时期知名度较高的小说人物。我们不愿意将以上人物称作典型人物,是因为典型人物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一是典型环境,二是共性与个性统一,三是影响深远。而以上这些人物并不局限于某个典型环境,他们个性较为突出,身上交织着个体命运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时代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当然这些人物的影响力局限于小说领域,没有典型人物的社会影响那般深远,不妨称他们为“知名人物”。典型人物和知名人物的文学性,并无高下之分,相反,知名人物的文学生命力或许更为持久,他们呼应了黑格尔的一句话,黑格尔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这话倒像是在反驳恩格斯的“典型人物”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