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作为严肃的批评家,必须要有一种批判精神,要有运用自己的理性,严肃批评的能力。对那些票房很高、市场很认可但人文精神严重缺乏的文艺作品,必须指出它们的不足。对于一些纯粹娱乐的作品,不能评价过高,要知道,它对消解人们的精神,破坏他们那点稀薄的是非观,颇有杀伤力。我们的文化产品,必须既有经济效益,更应该有社会效益,要引领人们往上走,而不是往下降。通过文艺作品,让人们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而不是跟着物质欲望走,跟着感官刺激走。 众所周知,文艺作品既有商品属性,但也有艺术属性,就人类的发展而言,艺术属性更加重要。因此,我们不能将商业规则误当做艺术法则,一定要坚守艺术第一的原则。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是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伟大力量,倘若没有艺术性,一部作品还有“文艺”可言吗?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作为文艺批评家,面对那些背离艺术、拥抱金钱的烂俗作品,必须要举起刀子,像剜烂苹果一样,“剜”掉它。否则,精品淹没,经典排斥,畅销的只是那些文化垃圾。马克思说,这是一个资本狂欢的时代。资本的介入带来很复杂的后果,有时是正面作面,有时却是一种庸俗化、低俗化的过程。长此下去,我们的艺术判断力和鉴别力就会丧失,我们的艺术感觉就会被污染。面对这种唯市场的乱象,文艺批评家的责任就是引领和培育,用自己批评家的良知,坚守艺术性第一,商业性第二的标准,披沙拣金,将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推介出来,而对那些“烂苹果”,要坚决地剜掉,否则,就会烂掉整个苹果,乃至整筐苹果。 推介优秀的文艺作品,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引领一个时代的美学风尚,应该是文艺批评家的天职。某种意义上,一个文艺批评家的良知和修养,就在于他面对一件艺术品,是艺术标准第一,还是商业标准第一。他是依靠自己的艺术感觉说话,还是看着金钱说话。作为批评家必须追求真理、指摘问题,并对文艺家和文艺作品做出真诚而善意的批评。批评家必须具备一种差别意识,不能当和事佬。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多元,亟需批评家的批评精神、批评锋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