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新的还是旧的?——当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一种观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金赫楠 参加讨论

    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如果只是对生活的片段复制,在认知和审美上并无太多价值和意义。知识分子的现实困顿和精神疑难,他们身处其间的挣扎与纠结、苦痛与创伤、坚守与妥协,它们产生和存在的源头、文化根系在哪里?其间的荒诞感与合理性又在何处?中国当下的知识分子,如何在西方现代知识分子和古代士大夫传统之中,寻找和确认到自身的主体性?写作者只有深入到这些层面,在小说的谱系上才有谈论和表达的意义和张力。
    “父亲,现在是我,你的儿子,站在这里。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唯一能够理解你的人,虽然我并没有按照你的方式面对世界。你相信人性的善良,相信时间的公正,把信念和原则置于生命之上。我理解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姿态,那样从容不迫地走了牺牲的道路……而我,你的儿子,却在大势所趋下别无选择的口实之中,随波逐流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里有掌声、鲜花,有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于是我失去了信念,放弃了坚守,成为了一个被迫的虚无主义者。我的心中也有隐痛,用洒脱掩饰起来的隐痛,无法与别人交流,这是一个时代的苦闷。请原谅我没有力量拒绝,儿子是俗骨凡胎,也不可能以下地狱的决心去追求那些被时间规定了不可能的东西。”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结尾,当主人公池大为独自站立在父亲的坟前,一字一顿地说出上述这段话,我猜想,他心里定是百感交集、况味复杂的。而作者阎真,面对故事的结果和人物的结局,大概还会有一层深深的不安:他无法笃定地评判主人公池大为到底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甚至无法为主人公在当下语境中对“清兮”、“浊兮”做出更有见地、更有效的选择。当上了厅长是池大为的沉沦和堕落,违背了父亲生前言传身教的谆谆教诲,也背叛了自己曾经的信仰与追求,但又或许,这也是他的成功和荣耀?
    很显然,《沧浪之水》是在呈现和讨论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问题或说核心困境:坚守还是沉沦?从叙事策略论,父亲形象实际上是作为主人公精神上的引领人,同时他更是悬在主人公头顶的一个审视者。这样就把池大为置于一种“被看”的位置,池大为在名利场上的反抗、挣扎、坚守,直至最后的沉沦、堕落和忏悔,都是在父亲灵魂的注视下发生的。父亲一生坚守着自己的信条,但是依照世俗的标准他却是一个现实世界的失败者。他留下的那本书、他对池大为的期望,可以理解为一个对现实失望的人转向古仁人那里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但是这种寻找似乎不是那么有效,既找不到现实意义的出路,恐怕也得不到精神上的皈依和抚慰。
    很多年后阎真的长篇小说《活着之上》,坦白地说,几乎就是把《沧浪之水》换了个背景场域重复了一遍,官场换成高校,机关干部换成大学教师,小说在结构、主题、核心情结、人物和人物关系上都和《沧浪之水》太像,太嫌自我重复。主人公大学老师聂致远和《沧浪之水》中的机关干部池大为一样,把古仁人作为精神导师和信仰,给自己设置了过于抽象、绝对的人生榜样,但在现实中遭遇困难面对选择时,又一再后退,以极低的要求自我麻痹和安慰。聂致远崇仰的曹雪芹,古仁人那里的士人传统无法有效应对21世纪中国的当下问题。和《沧浪之水》一样,通篇笼罩弥漫的是知识分子在现实世俗世界中的无力和挫败之感,而这些所谓无力和挫败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预设的价值前提:知识分子本来应该是成功的、志得意满、万千宠爱的,博士、教授们就应该从精神到物质上受到优待——这不过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21世纪版本,而绝非现代价值、视野下的知识分子自我定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