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要难得多 戏剧评论比文学评论要难,难在哪里?它是三度创作。我们看文学作品是一度创作,作家写出来的文本就定型了。而戏剧有三个文本,剧本是一度创作,导演是二度创作,演员是三度创作。换了一个演员,这个戏表达的情绪效果就可能不一样,理解也不一样。所以,你面对的是舞台上的戏,不是剧本,你看到的是三度创作的文本。这里面重合了三个文本:一个是原始的文字文本;一个是导演的构思文本,就是导演是怎么把文字剧本搬上舞台的;第三个是演员,演员是怎么理解导演的。所以在评论时,你要面对的是这三个文本合一的东西。 一个好的剧评家,能分辨出哪个是演员创作的文本,哪个是导演的文本,哪个是剧本本身的特点。三度创作中包含了演员的表演研究。我们现在的戏剧评论有一点欠缺的是缺少对三度创作的理解。文本与语言有关系,离开了语言就没有文本。我们面对的语言是从演员嘴巴里说出来的,还有导演的构思、舞台的设计等等,这是一个完整的、很复杂的构成。所以作为一个好的戏剧评论家,这三方面都要照顾到。 同样一个戏,换一个演员,就是不行。我觉得这是一个戏剧评论家要力求做到的基本功,你面对的一定不是纸面文本。如果说,我对舞台上表演的内容忘了,或者我根本就没有去剧场看戏,我只是看看剧本,拿着剧本来讨论作品,这是不对的,因为文字剧本与舞台上呈现的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我最近看了田沁鑫导演的《北京法源寺》,这是根据李敖小说改编的。有一场舞台背景画了一只睡着的狮子,这个狮子的形状是个地图,包括了黑龙江北面现在属于俄罗斯的一大块领土,背景画中是狮子与地图的重合。这里包含了很多信息,是一种舞台语汇,不仅有导演、演员,还有舞美,是一个完整的舞台意象。你看这个戏,它讲戊戌变法,时代已经到了晚清,舞台深处坐着慈禧(奚美娟饰演),她身后就是这个完整的清朝地图,康熙时代最大疆土的地图。开始观众可能还来不及意识这一切的丰富内涵,因为狮子沉睡着。 慈禧出场后有一段独白:“我身后是一片惶惶然的大清版图。山川、河流、高原、森林、平原、矿产、盆地、园林、庭院、溪水、长江、黄河。幅员辽阔,万里延绵,一幅江山如画……”念着念着不知什么时候背后的狮子突然醒了,吼叫了一声,又躺下去了。我当时在剧场里,心里很是触动,这画面有很多信息,大清帝国曾经那么强大,狮子在吼叫,然而出现在舞台上的已经是末日了,已经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中国了。这种凄美的感觉,不是什么理论教科书告诉我的,而是舞台上那个慈禧苍老的声音里吐出来的,我听的时候突然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我突然为之感动。说不出是演员的声音还是舞台上狮子图像造成的氛围,让你的心一下子有了冰冷的感觉。这是一个完整的效果,光看剧本是无法体会的。 我觉得一个好的评论家,你就要在这个地方抓住,你就思考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深入下去,这种元素就不是剧本里的,剧本里就是个台词嘛,可是你读台词不会毛骨悚然,但是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感觉就出来了。所以舞台上,包括舞美、包括音乐、包括动作设计等等都是有意义的,是一个整体,是全新的,你一定要把这种声音、把这种台词状态都放进你的评论里去,这就是一个好的戏剧评论家的基本功。好的影评也是这样的。影评也不能光看剧本,银幕上所有的信息都要被你捕捉进去。 所以说,做戏剧评论比文学评论要难得多,但是也更有意思。戏剧评论家每天晚上要泡在剧院里,一个戏不是看一遍,要看几遍,看到自己成了票友,这样来写评论就写好了。揣摩演员是怎么去表现导演意图的,导演又是怎么演绎剧本意义的,这样你面对的就是一个立体的、完整的文本。你如果简单地说一个演员演得好或不好,这是孤立的,但是你把它放到作品中,它就是完整的。 (本文内容节选自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在上戏讲座的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