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直面文学作品 现在的文学评论可以分为两大块—媒体批评和学院批评。媒体因为每天都要迅速做报道,所以很多时候不可能对作品做出准确的反应。批评家稍微有点名气,就会整天被媒体追逐发表看法,渐渐地,你的批评标准就会变得模糊,批评欲望也会被消磨掉,很多人可能作品都没有看过,只会人云亦云说些套话,我认为这是批评家的职业道德问题。 媒体批评不是学术的,而学院批评是学术的,要显示学院的功力,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学院里开的研讨会,我是经常参加的,很多时候你不知道批评家在说什么,理论套理论。这个现象在我们学院批评当中是严重的,当批评家讨论作品的时候,他完全可以不看作品,但可以套用很多理论,说了一大堆你还是不知道怎么解读这个作品。这是学院批评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提倡文本细读,第一个任务就是去弊,去掉这类外在于作品本身的元素,就比如“反封建”这个概念,套用在曹禺的《雷雨》里,就说这是个揭露大家庭罪恶的作品等等。曹禺自己说,我也可以“追认”这个观点。大家都知道,“追认”这个概念就说明当初曹禺并没有反封建的意思,可以看出曹禺的无奈。事实上,当评论家讲了一大通理论的时候,已经远离这个作品了。 文本分析必须直面文学作品,所有的理论都可以不要,我们很多文艺评论家离开理论符号基本不会说话。我经常跟文艺学的老师讨论,他们认为现代文学太简单,好像没什么学问,那我就问他们:“离开理论你们能谈吗?”他们回答:“我们就是靠理论说话的。”所以说,他们讨论的不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他们的理论,如果是直接研究理论的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理论和批评结合起来,你一定要立足于文本,就是说,不是不要理论,而是理论要完全融化在你的学养中,融入到你世界观中去。比如说女权主义理论,现在表现女权主义的戏很多,剧作者很聪明,知道你是搞女权主义的,故意在戏里挖下几个陷阱和你的理论对应起来,批评家看了很高兴,理论都可以一一对应。但这有什么意思呢?这样的话,就让作家自己说好了,还要批评家干嘛。 现在的文学批评,讨论作品是不少的,每个戏出来,我们都要举办一个研讨会,好的文学作品出来,媒体也会找你做个访谈。但这样的媒体批评意思不大,我觉得和吹鼓手没什么区别,如果文学批评都是在这个水平线上滑行,我认为是不健康的。所以,我看戏基本上坚持自己买票,如果我对这个戏有兴趣,会自己写文章。我们不能拿了红包再去发表见解。我们一开始做批评家就要坚持这一点,一定要坚持这种原则。作为年轻批评者的你们,一开始可能感觉不到这种环境的危险性,但如果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批评视野就丧失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