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主体性离不开社会实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杨婕 焦俞萍 参加讨论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主体性哲学曾经在哲学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如今在后现代语境下成为被消解的对象。同样,文学主体性理论经过发酵、确立、论争后,也归于沉寂。进入后现代语境,对于主体崇高和思想深度的消解在文学中也有所呈现。这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戏谑和娱乐手法来吸引读者。在这种语境下,重提文学主体性具有现实意义。回顾文学主体性论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
    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论争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掀起了新的文学热潮,有人甚至将其与五四时期相提并论,可见其对中国当代文艺学理论建构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时期,文学流派迭出,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新历史文学等,此外还有美学大讨论和文学主体性论争。其中,文学主体性论争更是与“文学热”密切相关。
    文学主体性理论思潮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80年代“美学热”和“文学热”的复兴一样,有着历史必然性。彼时,我国文艺界和理论界急于摆脱此前“左”倾思潮的影响,“美学热”以美学讨论的视角和思想解放的话语模式,探讨了美学的基本原理问题;“文学热”以文学思潮的更迭和文以载道的言外之意,同样实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和以人为本的确立。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争必然携带着鲜明的历史基因,从文学理论层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文学主体性一经提出,便引起文艺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论争。文学主体性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早在70年代中期,有学者将“主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予以重提,并且把自己的研究称为“主体性实践哲学”,这成为文学主体论的理论基础;二是文学主体论还受到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回归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显示出对人的力量充满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