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从乡土市井到城乡同构——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创作的未来指向——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形成及其创作的未来指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叶炜 参加讨论

    上世纪90年代,文学流派的建构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概念层出不穷,一浪甚过一浪。这些命名正应了那句“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玩笑话。那些有幸留存下来的流派命名,便被成功地写入了各种各样版本的文学史。而不幸阵亡者则成为了文学的“炮灰”,所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综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成功的流派命名莫不建立在全面的科学考察和强力的文本支撑的基础之上。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命名也应该如此。
    毫无疑问,里下河文学流派这一命名是与地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命名方式在文学史上较为普遍,比如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等。以地域来命名流派在合法性上无疑占有很大天然优势,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同一个地域的作家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学气质。这种文学气质的形成往往和地域文化、地方风俗、生命状态紧密相连。因此,那些与地域特点保持高度洽和度的文学流派命名往往很容易成功。从这一角度来考察,里下河文学流派这一命名的科学性、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有学者指出,研究当下的文学流派的指向,应深入到该文学流派的更深、更内在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地缘文化习俗以及区域语言环境等结构元素中去探求。这是有道理的。里下河地域有着独特的地质地貌,从文学地理学视角来看,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十分重要。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素有“无舟楫不行”“自古昭阳好避兵”之称。这种“水”“土”交融的文化品格,自然会内化到这一地域的作家的文字当中,成为该地域文学创作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的首选。作为苏北水乡的里下河,同时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绵延其中的便是这一地域文化本身所固有的文化精神:“水”与“土”的精神,在文字中则表现为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水”的品格释放出细腻、自由、温婉、灵动的精神姿态,而“土”的品格却又绽放出朴实、顽强、倔强、刚毅的生命风姿。
    文学流派的命名成功与否还离不开强有力的文本支撑,而强力的文本支撑则离不开代表作家的创作。目前,评论界差不多已经形成一个共识:一个“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作家群体已经形成。大致说来,这一作家群体的主要代表包括汪曾祺、毕飞宇、王干、吴义勤、夏坚勇、费振钟、汪政、鲁敏、朱辉、刘仁前、庞余亮等。从作家的年龄结构粗略考察,这一作家群的年龄分布是比较合理的,既有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奠基者、老一代作家的杰出代表汪曾祺,也有作为中坚力量的重要作家毕飞宇、刘仁前等,而更为年轻的青年写作者庞羽、周卫彬等一代新人也正在成长。从创作门类来看,既有以小说见长的汪曾祺、毕飞宇、刘仁前、庞余亮等人,也有主攻散文创作的夏坚勇等;更有当代评论家的重要代表吴义勤、王干、费振钟等。其中,小说家中也有兼攻散文随笔者,比如汪曾祺、王干,亦有兼攻诗歌的庞余亮等。新一代作家庞羽目前已成为全国有名的“90后”作家代表之一,而周卫彬则在主打评论写作的同时,在散文写作方面也正在慢慢形成自己的气象。
    稍加考察可知,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阵容强大,但大多是擅长写乡土、市井的作家,写城市的相对较少。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评论家都不无焦虑地提出乡土文学逐渐走向式微的论断。最近,持此论断的评论家好像已经“松口”,换了一个更为保守的说法:未来的乡土文学依然是文学创作的主流。或许是因为一直从事乡土小说写作的缘故,笔者毫不掩饰对乡土小说的钟爱,更不认为乡土小说会消失,相反,乡土文学在一段时期内还会得到强化。它可能会越来越小众,但一定会更加让人刻骨铭心,相信也会出一些好作品。因为当代中国说到底还是乡土中国,其底色还是农民。在乡土中国,三代以内不和乡村发生关系的不多。只要我们和农村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物质层面,更多的还是精神层面)尚未中断,乡土文学就不会断层。而里下河文学流派里面的作家创作,可以说基本上验证了这一判断。汪曾祺也好,毕飞宇也罢,他们几乎都是写乡土的高手。当然,在一个杰出作家那里,写什么越来越不那么重要,怎么写则变得越来越突出。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当代作家里面同时能写好城市和乡村的杰出创作者确实不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