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丛治辰:从新文学的起点返观新世纪文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丛治辰 参加讨论

    关于第二个层面,我想从创作的初衷谈起。今天仍然可以读到不少前辈作家的回忆,在溯及自己为什么踏上文学道路时,他们会说是为了脱离农村劳动,为了到文化馆工作,为了吃上国库粮……他们还会强调文学是个手艺活儿,而自己是个手艺人……这当然也是20世纪80年代文学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历史时期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我相信,也确实有相当的真实性。但时至今日,依然不断重复这样的“忆苦思甜”,就或多或少构成了前辈们有意无意的“欺骗”,让不明就里的年轻人上了当:也许最初开始创作,真的是因为这样那样形而下的原因,但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吃上白面馍馍而干文学这个行当,何以能够坚持到现在?在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点动力完全不足以支撑工作热情,这个事情说不通。因此前辈们的这类自诉,其实更像是在一个侈谈理想的时代羞涩地隐藏起了自己对于文学、对于文化以及对于这个时代的激情,与胸中“莫名的大志”,这是更年轻一辈从业者不可不察的。回溯新文学之初,那时候所谓职业文人的观念,还没有那么根深蒂固。尽管如今已经有太多研究,探讨新旧交替时代的现代报刊新闻业与职业知识分子的生成,以及他们与新文学的发生之关系。但那时的写作者职业化程度较之今天是差得多了。我们也总是会提起鲁迅对自己职业的不断选择,选择何种职业取决于他内在的精神诉求与宏大理想。而今天有多少从业者仅仅是将文学作为一份职业呢?如今我们常常感慨难于看到挑战阅读经验的作品与作者,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可以在从业者自身身份认定的层面找到病因呢?正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专业分工下的某一职业,因此我们很容易变得机械、僵硬、保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追求既定规范内的精致完满而不愿越雷池一步。最初我们或许是出于得失考量而拒绝新鲜事物,但久而久之那将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审美趣味,一种难以看到创新激情的审美趣味。
    在前文对当下继续探索文本形式实验的做法表达质疑之后,再来讨论第三个层面的问题似乎有点矛盾。因此似乎有必要再次强调,我所质疑的只是那些缺乏难度拾人牙慧的实验,是那种无法将文本的创新与内涵的深掘有机结合起来的实验。而在诸多方面,对于文学新的可能性的探索,当然始终是我们应该予以不断关注的。这诸多方面,当然不仅仅在于扭曲小说的机构,颠倒小说的时空,复杂小说的叙述,而还应该包括对文学组织机制、生产机制、流通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包括在新技术条件下新文体的生成与有效发展等问题。就此而言,网络文学当然是应该放在这一层面讨论的话题。这一借助新的传媒手段而产生并在各个相关领域(或者说尤其在相关领域)充满蓬勃活力的文学奇观,看似新鲜;但是考虑到新文学的发生与现代新闻出版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也不过是百年新文学系统之中的老问题:无论我们从通俗文学的角度来考量其文学特征,还是在文化研究的框架下探讨其之于文学制度、社会组织的有机作用,都不必大惊小怪。有趣的或许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将这样一个似新还旧的文学现象,纳入到我们的认知系统中,并找到一个办法,有效、健康和更加富有活力地将之纳入到文学版图中。今天我们已经过多地关注了网络文学,但是似乎除了为资本提供IP,还没有其他可以看到的成效。尽管在资本运作的层面,网络文学内部已经形成了新的阶级差异、新的不公正与新的压抑,但是在文学层面却依然混乱,依然莫衷一是。将网络文学理解为某种超级通俗文学大概是传统文学界最能接受的论述方式——这在新文学之初,甚至之前都同样曾经流行过。如今众所周知的是,我们认作巨人的那些新文学主将,论当时实际的读者数量,可能远不如同代的通俗文学作家们。但即便像张恨水这样销量巨大的所谓“鸳鸯蝴蝶派”作者,其作品同样也展现民间疾苦,也涉及抗战等严肃话题。但是今天的网络文学呢?在纯粹的娱乐性之外,提供了多少坚实的东西?“发迹变泰”是通俗文学的永恒主题,自古就是通俗文学提供“爽度”的无上法宝,在网络文学中亦复如是,只是更像是电脑游戏中的“打怪升级”。但是如何发迹变泰,为了什么要打怪升级,而发迹变泰或打怪升级之后又做些什么?这之间是有差别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张扬的是小生产者的勤劳和对爱情的忠贞专一,而如果缺乏这样的价值导向,只剩下对于力量、权力、金钱的纯粹崇拜,其中还会有基本的文化自觉吗?就此层面而言,网络文学这个新世纪以来最大的文学奇观,实在又很难放在百年新文学视野中加以考量。而从评介、研究、引导与组织的角度,是否也有可反思处?是不加分辨地单纯按照粉丝、收入的排行榜去团结网络作家,还是另立我们的标准?我们有没有责任肯定某些网络文学,而否定另外一些?大IP就一定是好的吗?在资本与掌声之外,我们有必要盲目地跟风给他们再加冕一顶文学的桂冠吗?这可能都是在新世纪的语境中,面对新的文体变迁,文学从业者需要在百年前巨人们的经验下去考量的问题。
    前面谈过,新文学之初的知识分子们至少在以上三个层面思考问题,但思考的都是关于“新”与“旧”的问题。这是现代性笼罩下不能逃脱的命题与思维方式,因此百年新文学的视野,本质而言是现代性的视野,是时间的视野。因而之所以回到新文学之初去寻求资源来返观新世纪文学,当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将当前的文学继续向前推进。不难发现,前此提及的新世纪文学诸多问题,其实恰恰是百年新文学发展过程当中所积存的。百年新文学本身或许也已构成某种“旧”了。所以关于“百年新文学视野中的新世纪文学”这一主题,或许最好的结论是:对新世纪文学而言,最好的情况就是不断走出百年新文学的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