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独有此律 不谬蹊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王清辉 newdu 参加讨论

    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越来越趋同一的学术背景让两岸青年批评家更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彼此的作品,成为彼此之间共性的来源,在批评眼光、批评方法等层面上的不同似乎更多源自于评论家各人的个性而不是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的缘故。比如说,我在个人的阅读体验中十分认同蔡明谚对葛亮《浣熊》的批评,认为“相较于小说香港,……(葛亮的散文香港)才是更诚挚、深刻,而且焕发出迷人风采的葛亮香港——但不是香港的葛亮,而是葛亮的香港”。又比如,李云雷在文章中提到:“陈映真等前辈作家虽然处在中国台湾,但他们的情感结构、问题意识、美学趣味与中国大陆作家并无太大的差异。”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这自然有两岸文学血脉相连的原因,也说明了当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作家和批评家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比如自我认同和文化处境等有颇多相似之处。
    《文心雕龙》说“良书盈箧,妙鉴乃订”,文学批评的作用,首先就在于表彰作品、推出精品。但文学批评面对的不仅是单一的文本,也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何况“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翻译成,作家都是隐藏最深的人,作品中隐藏的东西,只有靠读者的阅读去发现;而批评家的解读,既浸染时代风云,也受制于学术体制,还常被学科传统所激励和限定。因此,在特定时代特定条件下怎样有效地开展共读,其实关系重大。怎样在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神文化生态的制约之下,在良性互动中找到那个最大公约数,才不会在交流中“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当然,文学批评不是追求一锤定音或是不可逆转的宣判。我相信时间会涤净历史的真金,也相信时间会拂去现场的感觉。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在当下做出自己的判断是青年批评家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就好比《唐宋人选唐宋词》,“其手眼有后人不能到者”,这些当时的“当代文学选本”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词学审美趣味,对于后人理解唐宋人词学的帮助是不可替代的。
    另外,文学期刊重视与作家、学者建立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是现代文学杂志的一个传统。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上,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初,就宣布了“三种意思”:联络感情、增进知识、建立著作工会基础。这三种意思中无一与文学有关,且联络感情排在了第一位,是他们确立其在文学场“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联络感情和增进知识是一个招牌,建立著作工会基础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而,他们不仅将研究会会刊《小说月报》办成了文坛权威性的刊物,而且还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以强化其在文学场的支配地位。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桥》也有这样联络感情的愿景与编辑模式,希望这样的愿景能够长远地、不断地实现,在促进交流中加强互鉴,携手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