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学接受的地域差异(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曾大兴 参加讨论

    王逸,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尝撰《楚辞章句》,谓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又谓其作品“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王逸继刘向作《九叹》而作《九思》,其自叙云:“逸与屈原同土共国,悼伤之情,与凡有异。窃慕向、褒之风,作颂一篇,号曰《九思》。”对屈原其人其作,可谓推崇备至。
    和上述南方学者相比,北方学者对屈原作品的认识和评价,有褒有贬。
    班彪,东汉史学家,辞赋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班彪对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人生态度不以为然。他主张明哲保身,能伸能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在《悼离骚》中写道:“夫华植之有零茂,故阴阳之度也。圣哲之有穷达,亦命之故也。惟达人进止得时,行以遂伸。否则诎而坼蠖,体龙蛇以幽潜。”
    班固,班彪之子。班固尝作《离骚序》和《离骚赞序》,他虽然同情屈原“以忠信见疑”的遭遇,称其为“辞赋宗”,但对其为人为文,颇多贬抑。其《离骚序》云:“《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悬圃冥婚宓妃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班固和他父亲班彪一样,对屈原的自沉很不以为然,甚至对他的创作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汉代南北两地的学者在屈原作品的接受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与他们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刘安、刘向、扬雄、王逸等南方学者,实为故楚地人,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班彪、班固父子,则是地道的关中人。关中既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农耕文化的大本营。而班氏父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正统学者。所以他们在思想上以忠君颂上为本,他们的文风也以平实见长。对于屈原作品的批判精神和浪漫想象,他们是不以为然的。
    当然,在汉代北方学者中,也有同情和赞美屈原者,司马迁和贾谊即是。司马迁,冯翊阳夏(今陕西韩城)人。在写作《史记》之前,他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正因为他亲自到过楚地,对屈原的家世、生平、为人与其作品所产生的地理环境作过深入的考察,因此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理解就比未曾到过楚地的班彪、班固父子要深刻得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河南洛阳人。贾谊曾因老臣周勃等人排挤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其辞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陨其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由于贬谪楚地,贾谊得以了解到屈原的事迹,亲身感受屈原当年贬谪沅、湘的地理环境,因而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认识也比班彪、班固父子要深刻得多。
    文学接受的地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最好不要发生如康德所讲的“鉴赏的偏离”。“鉴赏的偏离”即“鉴赏的偏见”。班彪、班固父子对屈原作品的评价,就是一种“鉴赏的偏离”。如何消除这种偏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司马迁、贾谊那样,亲自到作品产生的地方进行田野调查,亲身感受作者写作该作品的地理环境。
    (作者:曾大兴,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