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现象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教鹤然 参加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意识的初现得益于清末民初外来文论的滋养,进而在本土现代化进程中,因研究者不断尝试与探索而得以生发延展以至渐臻成熟。20世纪30年代,关于文学空间及区域文化的关系研究在南北之辩中逐渐升温,80年代后期,对于文学地域性的学术争鸣则更进一步趋近繁荣。学界学人即已初具将文学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视野,不仅要重视“强烈的地方味与‘文化味’”,而且要审慎梳理“‘文化味’、‘地方味’较强的作家群”。
    在文艺研究领域,同样兴起了地域性研究视野。1986年,金克木就曾明确表示新时期应将文艺研究扩展到地域性研究范围中。90年代,严家炎编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以及对不同区域文化特质的理解,将文学的地域性研究推向系统化和成熟化。后辈学人在此基础上也持续为地域、空间与文学生产交互关系的思考与探索助力,各地区域文学史著、区域文学研究专著和文学地域性研讨会议仍方兴未艾。可以说,从20世纪末至今,地理空间与地域文化一直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视角之一。
    当下研究应以文学复杂性为重 
    然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发展衍变至今,也存在着发人深省的问题。首先,近现代中国对于文学和地域的关注可以与西方的相关理论找到契合点,这也成为许多研究者善用西方文论来阐释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的重要依据。但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地域文化视域并非本土原生产物或纯粹的“舶来品”,因此西方文论的运用不应遮蔽中国不同质态地域文化的非均质化风貌对于文本和文风的养成,更要避免在论述中过度依赖西方经典地域文学理论,最终丧失了阐释中国经验的说服力和合理性,使文学研究流于地域文化理论的僵化套用。
    其次,自20世纪80年代兴盛的将某地区文学及作家与该地区文化建立对接阐释关系的固化研究模式已经逐渐显露问题。的确,文学研究并不能仅限于文学文本,在此意义上倡导文学地域性研究,是在文学文本周围寻找另一种还原其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可能。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形成的地理环境,对具有某种共通性或差异性的文本加以分类和区别,也可以通过对特殊地域风俗的考证,加深对相关作品的再认识和再解读,还可以通过作家创作的时空背景及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探寻作家笔法和风格的养成,更可以将研究视域进一步拓宽,关注如李碧华、黄碧云等作家笔下建构的香港城市空间,如朱天心等作家勾描的台北城市意象等。但是,这种阐释模式并不能在普遍意义上适用于所有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和文本,倘若作家的个性能动因素超越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以地域文学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就难免会存在对作家内心精神世界丰富性的限缩和简化的嫌疑,进而偏离甚至遮蔽作家文学生命的本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