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姜瑜:从意象转型看“诗分唐宋”(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姜瑜 参加讨论

    语言结构层面由散点到聚合
    关于唐诗中的意象与意象的散点化结构,梅尧臣激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式的句子,李东阳进一步指出“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李东阳在这里所谓的“一二闲字”,就是和“物色字样”的意象词相对的非意象词。唐诗对非意象词的减省,很大程度上产生了对日常语言中逻辑、因果的疏离,意象词与意象词之间得以平等、散点地组合。
    中唐以后,白居易、韩愈等人援口语、散文入诗,在诗歌意象结构中植入大量虚词、动词来进行时间上的叙事和逻辑上的议论,某种程度上将散列意象结构文本呼唤的无限性置入一个有限的意图中,限定了诗歌文本中意象结构的呼唤性能,使唐诗从圆融、兴象朝着硬瘦、理思的方向转变。苏黄以后,宋诗歌更形成了重议论的特点。试看王维表现田园志趣的《田园乐七首》第五首:“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再看黄庭坚表达江湖归隐之情的《戏答子真河上见招来诗颇夸河上风物聊以当嘲云》:“浑浑旧水无新意,漫漫黄尘涴白鸥。安得江湖忽当眼,卧听禽语信船流。”王维此诗,只是将“山”、“孤烟”、“村”、“天”、“独树”、“高原”等意象组合而成。《养一斋诗话》评价此诗:“必如此自在谐协方妙。若稍有安排,只是减字七言绝耳,不如无作也。”王维此诗的“不作安排”,即是对非意象词的最大化减省,意象和意象之间空间化散列组合方式消解了其间判断的、因果的、时间的逻辑操控关系。如果将“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改成“孤烟村远山下,树独天边高原”,或者“远村独树天边,山下孤烟高原”以及其他顺序,也并不会对阅读体验造成颠覆式改变,可见意象在语言结构中的散列形态所成文本有较大开放性能。再看黄庭坚的诗,由“旧水”、“黄尘”、“白鸥”、“禽语”、“江湖”、“船”等意象构成文本,“黄尘”对“白鸥”发出“涴”的动作,形成日常语言中具有逻辑控制性的主谓宾结构,“安得江湖忽当眼”之后立马又带出了作者的愿望:“卧听禽语信船流”。“无”是对“旧水”的判断,“安得”是对作者意向的表达,“忽”展现场景切换的迅速,通过这些“非意象”词,“旧水”、“黄尘”、“白鸥”、“禽语”、“江湖”、“船”等意象则呈现逻辑上的聚合形态,显示出更为强烈的逻辑主体愿望,也使读者更容易将此诗做出日常语言的转换:因为“浑浑旧水无新意”,作者希望“江湖当眼”、“卧听禽语信船流”,文本性能的开放程度相较王诗是有所收缩的。
    通过以上对唐宋诗意象系统在生发机制、文本性能、语言结构三个层面转型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唐宋诗美学风格的转变和差异,也可以对中国诗歌的意象系统作出更深入的思考。唐诗得其丰腴,宋诗胜在筋骨,两者争流,各尽其妙。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