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返乡中的美学立场 ——关于余继聪的散文写作 □王 干 云南是一个色彩丰富的地方,云南的文学也异常丰富。云南作家的散文也是丰富多样的。今天我们谈到余继聪的散文作品,就有着显著的云南地域性表征,从对泥土乡野的热爱,到灵魂下意识地与之浑然合一,作者下意识地将心灵崇尚自然,信仰万物有灵的表达,呈现出大地般的质朴和丰富,既生长着无限生命,又满怀了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以个体的生命经验,为读者建立起熟悉的经验世界,这是作品中蕴含的力量。 不难看出,作者因为对故园乡野的挚爱与眷恋,精神上从而自觉发现并感知到了那片土地之上的元气,因而在写作中发挥其宏达的包容性,以区别于大多数人的距离和视角,审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并由此发现并诞生了精神上的深刻叙事。作者如今已经如现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离开了那片土地而移居到了城市,但庆幸的是,作者并未因为自己对那片土地的远离,而抛开自己的精神记忆陷入惯性的创作臆想,或者如时下某些对生活表象的粗浅描摹。从历年来的写作经历、文学影响与文本不难看出,作者时刻满怀对乡野大地的依恋,更重要的是对一切虚假创作的警惕与杜绝。在生活的河流上,他从容把握自己的船只,并自觉地在作品中呈现、延伸和生长。在生活的大地上,执意而深情地汲取营养——曾经养育了自己的身体,而今更为慈悲地养育着一个写作者的精神生命。在那片与自己的灵魂有同样气脉的乡野大地,作者深感自己精神的每个细胞才有了思考与表达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从容而畅达的,是一种真实性的巨大力量,并必将伴随一个作者的一生。 每个作家有其不同的地域性,相对于楚雄作家群的大部分作家而言,余继聪的创作地域性,准确地说,是那片乡野土地,是那片养育了他的生命,并将毕生养育他精神的故乡沃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而我们的乡村,养育着一个民族的乡村,如今正以江河日下的速度在荒废、在消失,在与城市同化。那么当下我们的乡村行将消失殆尽的历史节点,余继聪的写作,不能不说尤其具有了庄严的历史意义,已经消失的,正在消失的,以及未来即将消失的乡村,在文本中葆有了恒久而生机勃勃的生命。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下,那些被时间惯性所遮蔽了的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正重新焕发出生机,并渐渐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因此对于作者跋涉漫漫文学路来说,这样化繁为简的书写显然具有自我拯救的意义,因为他在让自己的文学有了确切合理的属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也包括更多读者的身心,有了深厚而熟悉的安放,因此这样的创作显然更接近一种深邃的觉醒,并从而具有某种信仰般的维度,无疑这样的文学姿态与美学立场,在当下的文学大环境下,是值得我们为之肯定并为之深思与探究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