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杨扬:《小说月报》对中国新文学的塑造(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杨扬 参加讨论

    文学研究会的代用刊物:联结京沪作家纳入到统一的新文学运动
    文学研究会在北京的成立和《小说月报》在上海的改版,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原本分别在京沪两地各自进行的新文学活动,因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主编茅盾,与他的作者王统照的关系,而将两地的文学活动联结起来,进而纳入到统一的新文学运动中来。
    《小说月报》集中发表文学研究会成员的作品,在社会上有意无意变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代用刊物,以此为号召,吸引了大量的新文学家向《小说月报》投稿。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新文学作品,基本都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如落花生的《命命鸟》(第十二卷第一号)、冰心的《超人》(第十二卷第四号)、庐隐的《灵魂可以买么?》(第十二卷第十一号)和《或人的悲哀》(第十三卷第十二号)等。很多文学青年正是看到了《小说月报》上冰心、庐隐、落花生、叶绍钧等作家作品,才萌生了文学创作的激情。丁玲在回忆《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对她的帮助时说:“我是他从来稿中发现的。”无独有偶,施蛰存也是因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在文学创作方面获得自信,从而走上了文学道路。
    《小说月报》的改革版刊登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及其章程,随后发表的作品中,又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作品居多,当时很多人称其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刊物。对此,茅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发表的《关于“文学研究会”》中就澄清过,《小说月报》不是文学研究会的刊物,而是商务印书馆的刊物。但他认为,文学研究会宣言中所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这一主张,被很多文学研究会成员所接受。这种接受,其实是《小说月报》所体现的特色。换言之,一方面,《小说月报》的评论栏目、翻译栏目和通信栏目中,不断发表有关自然主义问题的论争以及相关的思潮介绍,从创作理念上向广大的文学写作者灌输有关写实的方法和理论;另一方面,在作品的发表上,也有意识地选择相关题材和相应写作方式的作家作品。如冰心、叶圣陶、落花生、庐隐、王统照等作家的作品,基本上沿袭了写实的方式方法。
    比如冰心的一些小说作品中,尽管含有鲜明的理想主义浪漫气息,但被批评家阐释为“问题小说”之后,其现实题材这一面被突现出来,她也被视为反映现实的“社会问题”小说家,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倾向。事实上,写实还是虚构,对冰心创作而言,并非最重要的问题。1921年她写就的《文艺丛谈》中,表达了她心目中的文学追求:“无论是长篇,是短篇,数千言或几十字。从头至尾,读了一遍,可以使未曾相识的作者,全身涌现于读者之前。他的才情,性质,人生观,都可以历历的推知。而且同时使人脑中起幻象,这作者和那作者又绝对不同的。这种的作品,才可以称为文学,这样的作者,才可以称为文学家!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这其中有作者自己的遗传和环境,自己的地位和经验,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的,总而言之,这其中只有一个字‘真’。所以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真’的文学。”也就是说,文学是不是为人生,是不是反映现实,对冰心而言,不是最根本的问题,她关心的是文学应该有个性,真实传递自己的心声。这样的创作观与文学追求,留有“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自由色彩,也有中国文学中的言志抒情传统的影响痕迹。
    对照冰心的文学观与《小说月报》中茅盾等人倡导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两者之间是有差距的。但正如茅盾所说,《小说月报》不是同人刊物,也不是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而是商务印书馆主办的文学刊物。它倡导和发表的文章,文责自负,对别人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或许正是这种松散而自由的组织和交流形式,新文学家们才能走到一起,交流经验,发表作品,共同探索,使得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新文学家有了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