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茅盾的“改革宣言”:推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茅盾接手后的《小说月报》,是批评家办刊。因为茅盾和他的继任者郑振铎,在当时都以文学批评见长,两人的风格鲜明地烙在刊物上。 1921年茅盾在《〈小说月报〉改革宣言》中,将评论栏目的改进放在第一条。1922年,茅盾发表《一年来的感想与明年的计划》,提出《小说月报》的努力方向是推进新文学的发展;在创作与翻译问题上,是两者并举,只有通过翻译,才可能吸收国外文学的各种技法;与现代的世界文学水准相比,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需要经过自然主义的洗礼。 茅盾还计划在1922年的《小说月报》上开设十个方面的栏目:一是长篇、短篇小说创作;二是西洋小说史略的介绍;三是诗歌、戏剧创作;四是文学研究;五是创作现状的讨论;六是杂论;七是海外文坛消息;八是通信;九是读者反馈;十是编辑手记。 茅盾对接手《小说月报》一年来的办刊经验总结与新年计划,都体现了一个文学批评家对当时中国新文学发展状况的判断和看法。改革版从第一期到第七期,每期打头的都是文学批评,创作则是置于文学批评的视野之中。从第八期开始,文学创作似乎放到了版面的前列,实际上还是贯彻着批评家对当时新文学的某种判断,也就是新文学要经过自然主义写实方法的洗礼,才能有一个扎实而牢固的基础。 事实上,早在1920年茅盾撰写的“小说新潮”栏发刊宣言中,他就描绘了欧洲文学演进的基本轮廓,即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到新浪漫主义的过程。茅盾头脑中这一欧洲文学的进化图景,很可能得自于英美文学史著作。然而,对照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现状,茅盾对于究竟应向欧洲文学学习什么仍不清晰。所以,他有时侧重写实主义,有时又偏向新浪漫主义。但从《小说月报》第八期开始,他对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倡导,显得比较明确。这一变化,与《小说月报》编辑部内部意见有关。 胡适在1921年7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我昨日读《小说月报》第七期的论创作诸文,颇有点意见,故与振铎及雁冰谈此事。我劝他们要慎重,不可滥收。创作不是空泛的滥作,须有经验作底子。我又劝雁冰不可滥唱什么‘新浪漫主义’。现代西洋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学所以能立脚,全靠经过一番写实主义的洗礼。有写实主义作手段,故不致堕落到空虚的坏处。如梅特林克,如辛兀(Meterlinck,Synge),都是极能运用写实主义的方法的人。不过他们的意境高,故能免去自然主义的病境。”胡适的批评意见,在《小说月报》1921年八月号的编辑后记“最后一页”中有了回音,编辑认为应该注重写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 十二月号上,发表了日本评论家岛村抱月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在次年4月发表的文章中,茅盾强调自然主义小说在写实方法上的重要性,提出“依自然派的描写方法,凡写一地一事,全以实地观察为准;莫泊桑小说中的人物,多半是实在的,福楼拜做《萨兰坡》,除多考古籍而外,并且亲至该地。可知自然派的精神并不只在所描写者是实事,而在实地观察后方描写”。 五月号上,除了发表谢六逸撰写的《西洋小说发达史》中的“自然主义时代”章节,还在“通信”栏目中,开设“自然主义论战”,发表茅盾与周赞襄、汤在新、徐绳祖等人的往来书信。六月号的“通信”栏中,有“自然主义的怀疑与解答”。 作为《小说月报》主编的茅盾,这一时期关注自然主义文学,但他不仅是从翻译、引进的角度介绍法国自然主义文学,而是针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现状,思考自然主义写实方法对于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时期茅盾最为重要的理论文章,是刊发在《小说月报》1922年七月号上的《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这篇论文所阐述的一些看法,不仅仅是针对鸳鸯蝴蝶派等旧派文学创作,而且也针对新文学青年作家的创作问题。《小说月报》的批评家办刊的做法,不仅创造了很多文学话题,而且获得了文学话语的优先权。 文学翻译是《小说月报》改革过程中的重头戏。在“改革宣言”中,茅盾将文学翻译视为介绍和促进中国文学的手段。从文学翻译的角度讲,推介外国文学作品是《小说月报》一直在做的工作,王莼农、恽铁樵时期的一些沪上小说家已翻译不少作品,大名鼎鼎的林纾翻译小说,就是商务印书馆的看家宝贝。但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将翻译外国作品当作改造中国旧文学、推进新文学的一项急迫工作,则是茅盾改革《小说月报》之后所提出。而且,茅盾一开始就提出经济地、系统地介绍外国文学,也是针对中国新文学的急需。“从十二卷到二十二卷,共译介了三十九个国家三百零四位作家及其作品八百零四篇,共九百五十余万字,占后期《小说月报》文字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八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