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方卫平:坚持文学“批评”的初心和本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王杨 参加讨论

    王 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理论与创作是文学的两翼,您觉得目前我们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方面是否还存在短板?如何更好地使理论和创作互相促进?
    方卫平:这些年来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大环境其实不错,儿童文学界对理论的关注和认可也在加深,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相关从业者意识到了理论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性。
    但是,从原创儿童文学理论的更高发展来看,它面临的主要瓶颈可能有这么两个。一是理论的创造力还不够强大。这倒不是说儿童文学研究缺乏新的理论成果,而是指缺乏体现重大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比如一些既富前瞻性又切中当下儿童文学发展现实的、足以引发整个儿童文学界关注讨论的重大理论命题。实际上,在今天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特别需要理论的前沿目光和有力洞见,换句话说,这其实是一个呼唤重大理论命题的时代,但我们的理论似乎暂时还没能跟上这一现实的吁求。
    二是缺乏较为系统的原创理论体系。一种文学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能够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概念、命题和话语体系。其实,20世纪80年代,一批充满激情的中青年学者针对一系列儿童文学基础和前沿理论话题的探索,已经呈现出某种体系化的趋向,但在今天,这一理论体系可能反倒淹没在了大量一般话题的分散研究中。在我看来,推进本土儿童文学理论的建设,这一体系化的考虑可能要放在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
    相比于理论,创作与批评的关系要更密切直接。但我一直认为,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也必然具备相当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实际上,优秀的作家往往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学阐释理论,这理论的形态可能是感性的、散漫的,但其内容一定是深刻的,富有人生和艺术的洞察力。在具备文学创作能力和才华基础的前提下,一位作家对其创作的对象理解得越深入,对其写作艺术把握得越透彻,其创作所能够抵达的艺术高度也就越引人注目,儿童文学创作也是同理。
    反过来,儿童文学理论也应努力贴近创作的实况,并善于读出、清理进而确立作品中有价值的学术话题和理论生长点。
    王 杨:从2008年起,您所在的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开始举办“红楼儿童文学新作系列研讨会”。您曾谈到,初衷是为了倡导真正的儿童文学批评,回复“批评”在儿童文学评判和鉴赏中的基本功能。10年过去了,您认为它是否达到了初衷?这10年中,红楼研讨有没有发生什么新的变化,或者您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问题?
    方卫平:是的,红楼的系列研讨会今年5月刚举办了第24场。记录前20场研讨会实录的《红楼儿童文学对话》一、二两辑已于2014年、2017年分别由明天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近10年的红楼研讨,我们坚持的是文学“批评”的初心和本义,即通过坦诚、细致、深入的文本批评,借以探讨具体的文学问题,促进当下的创作实践。让我格外感动的,一是多年来,每位被研讨的作家亲身在会、听取批评的亲切、睿智和大气,二是我们师生对儿童文学批评实践的天真、坚韧的守护,三是许多同行朋友对红楼批评实践的关注、认可和支持。研讨会上时有批评的交锋,也有批评者与作者的对话,一些文学问题在这样的交锋中得到了更为开放、深入的探讨。
    红楼的“批评”没有“吓退”被批评者,这些年来,不断有作家、出版社向我表达携新作品到红楼来研讨的愿望。我想,红楼研讨的持续开展,除了一种批评精神的坚持,也证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对于当前的儿童文学界、对于任何一位有文学追求的儿童文学作家而言,坦率、认真、切中文本且有见地的批评,是受到真诚期待和欢迎的。
    目前,红楼儿童文学研讨会的研讨对象覆盖了儿童文学的各个主要文体,如小说(包括幻想小说、动物小说)、童话、童诗、散文、图画书等。我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将批评本身也纳入研讨的范围。
    王 杨:关于“学院派批评”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中,您认为学院派批评的优势有哪些?在学院派批评发展过程中,又有哪些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方卫平:我所说的“学院派批评”,主要是想强调一种独立、纯粹、有思想、有积淀的批评传统,恰如学院本身应有的样子,立身一隅,洞观世界,抱持理想,关切现实。当然,今天的学院比之过去,与周遭社会之间的关系已有较大变化,“学院派批评”在过去和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新变。但学院传统中的独立精神和理想主义,我以为是学院文化中不能遗失的命脉与核心。
    一切学院派批评都需警惕理论至上和理论主义的问题。而儿童文学的学院派批评除了紧贴创作的现实,还需保持对当下儿童文化现实、包括儿童阅读现实的密切关注。我以为,儿童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读者中心的文学,儿童的愿望、兴趣、需求、精神等直接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出版,而儿童本身又是一个充满文化活力和变革力的群体,尤其是在今天急剧变化的媒介和社会生活语境中。因此,学院派批评除了关注儿童的文学,也应密切关注儿童的文化,以及这一文化在儿童文学中的投射、表现和塑造、建构。另有一些与儿童文学紧密相关的童年生活现实,比如对于当代儿童文学的接受、发展至为重要的亲子阅读现象,依传统学院派批评的标准,已经属于越出理论围墙的实践话题。但对于儿童文学来说,学院批评如能依托其专业积淀和理论优势,加强对这类话题的专业介入,则其理论的活力和效力都将在这样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印证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