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走进散文,开拓我们的精神世界(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祝勇 李林荣 参加讨论

    进入乡土的两种方式
    李林荣:你刚才谈到一点很重要,梁鸿写的是她的故乡和乡愁,而你是一个旅行者,是一个外在的观察者,是从直观的表象上来看乡土的。梁鸿是返回故乡,她见的、写的都是自己的亲戚和乡里乡亲的生存状况和道德伦理倾向的变化。你的视角是外来者的初次探察,对眼前的一切不带着衡量它的参照系,作为一个游历者发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矫正了你原来从家庭到学校再到单位的生活视角。这种生活视角其实也不仅是你一个人的,是标准的八九十年代城市家庭出身的青年共有的视角,这个视角受制于刻板的知识传承、也受制于狭窄的人生体验。
    经验有所不同,他们是离乡之后再回乡,回去之后又发现这个故乡不像过去的故乡那么好了,这就是一种百年回响的鲁迅《故乡》式的情结。比较而言,我倒是觉得像你那种视角其实是更真实的、更具代表性的,不一定每一个人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或者是一个乡村的故乡,但是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局限于书本和书面教育的经验,然后扩大到活生生的社会经验的这个过程。你把这个过程展现出来,我觉得应该覆盖面更强,或者是对应的人群更多的,但是现在看起来,事实却正好相反。
    祝 勇:我还没有太认真地考虑过原因。梁鸿很有代表性,她有一个故乡,故乡在变化,包括我们很多小说作家,像莫言、刘震云等写小说也都是以自己故乡经验为背景的,他们写的都是农村,甚至是之前的农村。他们就是有很强的乡村记忆,但是为什么不写回到当下乡村的题材,就是他们现在对当下的农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但是过去的农村在他们心底的印象太强烈,就成了他的一个故乡,不仅是地理上的故乡,也是他精神上的故乡。所以不断地在反刍,他们的写作是这样的。梁鸿有一个故乡,她回去是要为了关注当下,这跟前面那几个作家不一样,她就是关注当下乡村的变化。
    但我这种情况也很典型: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是指文化故乡。我出生在沈阳,在城市里长大,这个城市很暧昧,它不是一个地域文化色彩很浓的城市,另外我离开得也早,十几岁上大学离开了,故乡这个城市在我心里面留下的印象特别淡薄,尤其是对它的文化不了解。甚至沈阳的饮食是什么样的,我都说不清楚。倒是工作以后,这几年慢慢地有一些了解。所以这个故乡,很难从文化上吸引我。
    我为什么一直在大面积地游荡,我是把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当成一个文化上的故乡,或者说是历史上的一个故乡。我写《蓝印花布》,写传统的造纸这些方法,而且写它还在使用,不是说它是一个文化遗产政府在保留,而是写它作为一个活态的传统、几乎完全用宋代的方法在造纸、染布,在今天仍然被人们使用。我关注它,因为它是跟历史相衔接的,跟历史的线索和记忆相衔接的,梁鸿写的是跟个人的生命记忆相衔接的。我只能从更广大的范围去寻找故乡,这是一个文化故乡。而且我去南方的时候,去江南,去客家文化圈的时候,他们就说我特别像南方人。
    有的时候我也愿意把南方当成自己的一个精神故乡,因为我特别认同它的文化。这不是个人的一个故乡,这是超越个人的一个更大的历史意义上的故乡。但不知道为什么,对乡土中国的这部分以散文的方式所做的描述,好像不是文学界关心的话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