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百年新诗:穿越于传统与外来之间(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海外版 张清华 参加讨论

    中西文化的“宁馨儿”
    有关新诗成长的话题非常之多,这里只能捡一两个角度来说一说。首先是外来与传统的问题。作为中西文化的“宁馨儿”,新诗的诞生中有一部分就是源自翻译语言,源自外国诗的。“五四”时期的诗人如郭沫若等,甚至喜欢夹杂大量的西文词语。但天然地,它当然也拥有母语的根基与元素。所以,所谓中西交汇、传统与外来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是“假问题”,因为它是本然,是无法否认和改变的客观事实,因而也是无需论证的。但在蕴生和成长的过程中,两种基因与元素的互动,却是处于变量之中的。比如在上世纪30年代戴望舒笔下,显然就比“五四”时期的白话诗人更注重传统,他诗歌中对于古典意境、意象的融入,就已经显得非常自然和娴熟,比之1925年前后的李金发,也更像中国诗歌,而不是翻译诗歌。在李金发的《弃妇》中,波德莱尔式的黑暗与幽僻,阴郁与荒寒是非常典型的:“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仿佛是法国象征派诗人的“硬译版”,李金发的诗中充满了冷硬的现代意象,与中国诗歌的传统之间,显然出于一种出走和断裂的关系。但仅仅数年后戴望舒的诗中,就有了大量的古典意象,如《秋夜思》一篇中,就先后化用了杜甫和李商隐的诗句,来营造其与传统之间绵延与致敬的关系:“谁家动刀尺?/心也需要秋衣。……谁听过那古旧的阳春白雪?/为真知的死者的慰藉,……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母语之美和传统神韵的找回,对于新诗的成熟是至为关键的。自兹始,新诗的语言也开始变得老练起来了。
    民歌传统的寻找是另一个要道,但很多年中我们对于民间的认识,只限于表面的风格化理解,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民歌的学习,多数不得要领。反而是在八九十年代,民歌的元素在诗歌中出现了复兴。很多青年诗人的作品中,都融入了口语的和诙谐的民歌元素,给当代诗歌带来了新鲜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