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让古典诗词深入国人血脉访复旦大学《诗铎》丛刊执行主编胡中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报 蒋楚婷 参加讨论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余音绕梁,人们或是热议着冠军武亦姝,或是敦促自己的孩子赶紧背诵古诗词,或是感叹繁华落幕号召速去读书……此时,有一个人却在冷静地思考:诗词大会之后,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怎样传承?是否要创新?如何作为一种常态涵养心灵?他就是复旦大学《诗铎》丛刊执行主编、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胡中行先生。日前,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他。
    在静安书友汇的一间小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胡中行教授。每周六,他都要在这里给静安诗词社的七十多位会员讲诗词,点评他们的作品。这是他从复旦大学中文系退休后的日常工作之一。
    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胡中行感到很欣喜。两年前,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节目组的编导曾经邀他参加过专题研讨,当时他们就下定决心要打造继汉字大会、成语大会之后的第三个品牌。而现在,这个预期目标的实现,对于重拾文化传统,重振民族之魂切切实实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然而,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诗教”的老师,胡中行在为央视节目点赞的同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借“诗词大会”这股东风,把普及、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诗词大会也一样。就本质而言,这档节目还是娱乐性的,所以选手在舞台上主要是展示才艺而不是学习文化,虽说两者不可截然分割,但也绝不可相互替代。即以娱乐性相对较少、文化味相对更浓的“百家讲坛”而言,充其量也只能起到宣传、引领的作用,而不能代替自身扎扎实实的文化学习。他以鲁迅的《娜拉出走之后》为例,指出任何事情的“之后”,都是值得我们小心翼翼地认真思考和对待的。
    涓涓细流也要绵延不绝
    思考的第一点就是旧体诗词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胡中行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当今关于旧体诗词创作的所有争议都来源于此,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看待旧体诗词。如果认为旧体诗词在当今社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迎来所谓的“春天”,那么必然会把重点放在创新上;反之,如果认为旧体诗词已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不可能返老还童的“老人”,那么必然会把重点放在传承上。胡中行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复旦大学的《诗铎》丛刊一二期的弁言中。
    2011年7月,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主编、胡中行执行主编的《诗铎》丛刊首辑付梓,至今已出版四期,第五期也即将完稿。说起创办这本刊物的初衷,胡中行表示,当今旧体诗词的爱好者和创作者大多活跃在民间,而在高校层面虽然做理论研究的刊物很多,但以诗词创作为主、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比较高端的刊物,在《诗铎》之前还很少见过。“铎的字义为铃声振响,寓意诗歌的美妙声音传响在中华大地,我们就想做这样的振铎者和引路人”,胡中行这样解释道。
    在《诗铎》一二期的弁言中,胡中行等学者开宗明义,明白地阐述了自己对旧体诗词的观点:
    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无意于振兴旧体诗词,因为我们深知,旧体诗词风行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只是希望,旧体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文化素养,能够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
    我们认为,自魏晋以迄明清,旧体诗词经历了发生、发展、兴盛、衰微的过程,一方面,它在形式上已臻于完美、达于极致。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关系,它的创作已经永远地告别了主流文学,而成为一种小众的雅事。因此,我们主张,对于旧体诗词的创作,重要的是传承而不是创新。
    胡中行进一步对诗词创作的现状作了分析,其一,当今社会普遍浮躁,能有“百万大军”不讲功利地潜心创作旧体诗词,已属难能可贵。这是兴亡继绝的健康力量,用句时髦的话,他们是当今文化建设中需要大力扶持的“正能量”。其二,与唐诗宋词相比,当代诗词整体显得平庸是很正常的,其中原因多多,值得深究,但绝不是“不纯真、无性情”所致。其实,所谓的“整体平庸”并不自今日始,明清诗词比起唐宋来,难道就不平庸了吗?我们又能背出多少明清诗词的名句佳作来呢?所以,当今诗词创作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传承文化,哪怕是涓涓细流也要让它绵延不绝。这才是当今诗词创作的根本价值所在。胡中行指出,在当今的诗词创作界,谁也不要妄想成为李白杜甫,因为李白杜甫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清代的赵翼可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已成为主要文体的今天,在诗词领域,我们是没有资格这么说的。胡中行笑着说,现在的诗词创作队伍中,相互吹捧的现象十分严重,“陆放翁”、“李清照”的桂冠满天飞,这是多么滑稽的一幅漫画,实在是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胡中行再一次强调,今人写旧体诗,唯一的目的就是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绝不是要制造出新的什么陆放翁李清照来。
    至于怎么传承,怎么弘扬?胡中行认为,央视《诗词大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虽然节目播出后,各式人等从各个立场出发,提出种种批评。有的抱怨,节目把学生引入“死记硬背”的误区;有的责问,为什么要排斥旧体诗词的创作?在这些问题上,胡中行是这档节目的坚定支持者。他说,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孩提时代人人记性都特别好,这是“上帝”给我们每个人的机会,趁这个机会“死记硬背”一些有用的经典,将是终生受用的。但是机会稍纵即逝,所谓“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到头来就只好发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喟叹了。胡中行斩钉截铁地说:“要真正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就要背诵相当数量的经典,除此别无他途。”他指出,现在的普教界有一种值得反思的倾向,那就是过分强调主观题而轻视客观题,这样做的结果,就势必会忽略背诵的重要性。中国的学术史上本来就有汉学宋学之争。简而言之,汉学重训诂,注重的是文本解读;宋学重阐发,注重的是思想发挥。两者各有所长,应该互补。但他认为,宋学应该建立在汉学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你对文本都没有吃透,怎么进行阐发呢?他说,这次央视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整个诗词大会的亮点就是背诵。对国学、对古典诗词就是要老老实实地背诵,它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根本,没有这个根,开花结果从何谈起?
    如果说背诵是学会走路的话,那么创作无疑是试着跑起来。胡中行认为,要将古典诗词很好地传承下去,创作不应该是主要的但却是需要的。学会了创作,才会对古典诗词有更切身的感受,才能进入到诗词的深层去理解艺术、吸取营养。
    诗词大会结束后,有人提出今后的大会应该加上创作,或者干脆另搞一个“诗词创作大会”,胡中行尽管是一位有着不小成就的诗词创作者,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由于创作不可能有量化的评判标准,所以不适合在权威媒体上搞什么“大会”。他风趣地说,如果我们有幸请来李白杜甫担任“诗词创作大会”的评委的话,他们一定也会相互掐架,闹得不可开交的。诗词创作只有真伪的最低门槛,没有好坏的统一标准。历朝历代所有的诗话词话,统统都是作者的一家之言。所以对诗词创作而言,台下评奖可以,台上比赛则不行。胡中行认为,就创作而言,做到“知行并举”是十分重要的。知而不行,终觉“隔”;行而不知,终觉“薄”。他若有所指地说:“大学里若是知行分离了,研究学问的人不创作,这对学问本身是有损害的。”但同时,他对高校诗词创作热情相对不高的现象表示理解。他说,书读得越多越深入,对传统文化就越有敬畏之心,所以也就越难落笔。他对同行们说,这里牵涉到一个诗词创作究竟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胡中行的观点很明确,创作就是为了传承。现在的人创作诗词,并不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千古流传,使自己的大名能够垂于青史。当今社会之所以提倡诗词创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弘扬我们的中华文明。如果能作如是想,那么写点旧体诗词又有何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