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与叙事的平衡 长久以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之中,对历史有着深沉的体悟和非凡的执着,文学的想象维度在某种程度上被抛弃。而在当下,面对着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阅读新闻获取的刺激和快感远比把握文学经典来得多、来得快。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在有人以要求新闻记者眼中的真实,来要求作家眼中的真实时,我们也因此无法期待文学会出现奇迹”。这一言辞虽然稍显极端,但对于“非虚构”小说而言,却有其意义所在。换言之,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对外在世界的如实描绘。文学不应该被外在的形式所束缚,而应该来自于一种内在的紧张。作家在面对“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时,应该作出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它既不是妥协,也不是与现实对抗。正如余华所说:“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作家在文学的创作中,打通历史和现实的限制,赋予“真实”一种更加深广的内涵。 文学中的“真”并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文学之“真”的含义是不同的。文学中的“真”不是日常范畴,也不是物理范畴,而是艺术和哲学范畴,它是精神性质的,不是根据世界的外表秩序进行判断,而是根据人的内在精神逻辑进行判断。这一说法似乎显得有些虚幻,但却恰恰提供了一份与“匠人”不同的浩瀚,也成就了和复制时代的作品所不同的艺术品。 “非虚构”小说在被划归为严肃文学的同时,其销量远远比不上虚构文学作品。它们在提供一种个体化声音的同时,又被其他各种各样的声音迅速覆盖;它们在引起批评家真诚反思的同时,又被娱乐和玄幻冲垮。但无论如何,“非虚构”探寻着历史和叙事的平衡,这样的努力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其前行之路显得无比艰难。 作家不是新闻记者,不是政治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他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叙述出来。历史资源可以被作家所用,但同时也对作家提出了相应要求。它不仅需要作家翻阅大量的历史材料,阅读许多历史书籍,积累一定的文史知识,还需要用笔突破双重的历史和现实,而不是在“真实”面前既牺牲了文学的可读性与文学性,又离文学意义上的“真实”越来越远。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