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追溯乡村 作为一种告别(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解放日报 王一 参加讨论

    读书周刊:纵观您的作品,似乎都有这样的特点:西方先锋文学叙事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带入作品,也传承了《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您的身上呈现出一种汇集:中国的、西方的、读者的、作家的、学者的、教授的,这一切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重性。
    格非:我通过《望春风》和前辈作家对话,当然不只《金瓶梅》或明清小说,还有乔伊斯、艾略特、福克纳、普鲁斯特等非常多的人。
    确实,明清章回体小说对我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一部作品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与此前的许多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都与此前的其他作品构成复杂的互文关系。所以我的两个博士生帮我打手稿、挑错字,看第四、第五遍时发现里边有很多线索,有的线索埋得比较深一些。这个当然也是《红楼梦》的写法,千里布线,一个线埋在千里之外。
    我在写《望春风》的时候,心里暗暗怀着期望。我希望读者在看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候,还能读出新东西。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指望读者将你的作品读上两遍、三遍,显然是过于自恋了。但这个期望本身,因涉及到小说的写作手法,特别是线索和结构,也不能不严肃地加以对待。
    读书周刊:刚刚您也提到,《望春风》的结尾和您以前的作品有点不一样。大部分您作品的结尾都会比较悲观,让人心里一凉,这本书的结尾却有一种暖暖的感觉,为什么让村民们住回消失村庄的废墟上,给人留下希望的暖光?
    格非:因为现在说到乡村小说就是逃离、拆迁等负面的东西,我无意把这部小说写成批判的东西,这种东西太多了,我自己都有点厌恶了,我想重新理解那些平凡的人,这个是更为重要的。
    我们在读艾略特《荒原》的时候,往往注意到那被遗弃土地的荒芜,而忽略掉作品真正的主题。在我看来,这一主题恰恰是期望大地复苏。当有人问卡夫卡,人类还有没有希望时,卡夫卡的回答是十分肯定的:当然有希望,只不过这种希望不一定是我们的。同样,鲁迅总体上也许是一个悲观的人,但他在寂寞和忧愤之中,也通过《好的故事》暗示了同样的希望。这篇文章多年来一直是我心中的珍爱。我们总是把文学称为一种超越性的力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