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在执著坚守中求新求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newdu 参加讨论

    文学期刊新变种种
    白 烨: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和文化环境的变异,文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遇到一定的挑战。因此,守经达权,适时应变,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近年来的文学期刊,在不屈不挠的执著坚守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动向,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一些刊物通过增发长篇小说,编发特色专辑等方式,使刊物在提供优质文学作品、推出新人新作等方面,更有品质,更见个性。文学期刊成为观察年度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一些刊物已开始与网站、电商等进行合作,并纷纷开设微信公众号,使文学期刊进入数字化传播渠道,为更多的读者了解刊物、购买刊物提供了新的方式与可能。
    梁鸿鹰:没有富于内涵的优质的文学刊物,国民的文学阅读和教育将会失衡、缺色,文学期刊对文学作品和创作者塑造、历练和筛选作用极大。文学期刊孕育、培养和见证了许多伟大作家、伟大作品,成为影视改编、文化再开发的源头。当前文学期刊回暖,表现之一是容量增大了不少,变为上半月、下半月刊,有了长篇专刊、古体诗刊,推出了增刊等,而且功能增大增强,《人民文学》增加了多种外文版,《民族文学》推出多民族语种版,《北京文学》增加了选刊。借助数字化、电子化,文学刊物各显神通,催生了不同版本样式。
    黄发有: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之路,是文学期刊最近几年最为明显的变化。像《人民文学》的官方微博、APP平台“人民文学醒客”和微信公众号,都有很高的关注度,促进了刊物与读者之间的深层互动。像《十月》《当代》《钟山》《花城》《北京文学》等名刊,都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手段,为期刊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收获》建立了淘宝店和亚马逊店,开辟了期刊营销的新通道。不少文学期刊都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守住品牌才能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有鲜明特色的文学内容才是期刊的立足之本,必须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再次,文学期刊拥有了越来越明确的国际视野。《人民文学》将中国当代文学推介到国外有一个实践摸索的过程,但一定会拓展当代文学的传播空间,促进中外文学的交流。
    杨晓升:文学期刊求变最早其实始于上世纪末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之后,那时候传统文学期刊改版革新几乎成风,最直观的是革新开本、封面、纸张、装帧设计,栏目也从过去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报告文学,衍生出一些标新立异的名字,力图摆脱陈旧视觉吸引读者眼球,有的甚至脱离文学的宗旨改弦易辙尝试其他形式和内容,事实证明,远离了文学没有出路。当前文学期刊的改版和改革则相对趋于理性,不再追求形式和内容的标新立异,而是立足文学拓展文学的内容、形式和空间,向文史或社会文化延伸,印象较深的有《天涯》的“民间语文”、《作家》的“作家地理”、《北京文学》的“现实中国”和“文化观察”等,这些尝试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变化背后的动因所在
    白 烨:文学期刊种种新的变化,背后都有在内里起推导作用的因素。从最直接的原因上看,首先是文学期刊的主办者、编辑者,在文学自信与文学自觉基本理念的主导下,审时度势,相机而动,在刊物的品质保证、特色打造和运作营销等方面,运筹帷幄,积极开拓。从间接的方面看,从90年代起形成的市场经济,新世纪兴起的网络科技,在给文学期刊带来种种冲击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通道。还有一个动因也很重要,那就是文学尤其是严肃文学,仍然在广大读者中享受较高的声誉,他们对好的作家和好的作品仍然充满阅读期待,优质的文学作品依然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这个基础性的东西最为重要,因为有这个无比雄厚的基础,文学期刊就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良好土壤。
    梁鸿鹰:文学刊物发展出现的好迹象,反映的是文化自信的提高、原创自觉的提高。作家创造性劳动得到尊重,稿酬不再长期徘徊于低位,逐步有所提高,且幅度越来越大,作家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和维护。互联网飞速发展让文学期刊进入网络便利快车道,在销售推广方面,电商、微店等等都发挥着作用。文化开发热潮的助推,使人们日益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文学原创,再生文化资源就会陷于枯竭,电影、话剧、网剧和游戏等,必须不断地从文学期刊、从经过了优胜劣汰的淘洗后显现出来的文学创造中寻找到一切应有的元素。
    黄发有:最近几年文学期刊逐渐向好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的积极扶持有密切的关联。尤其是江苏、广东、上海、湖北等地,都加大了对品牌性文学期刊的扶持力度,使得文学期刊不必迎合市场趣味,而是在保持艺术品位的前提下,打造独特的艺术魅力,步步为营地拓展市场空间。在大的趋势上,纸质传媒的生存与发展确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对文学期刊形成一种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是文学期刊的读者正在不断老化,对习惯了新媒体的年轻读者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文学期刊的编辑们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另一方面也以一种危机意识求新求变。
    杨晓升:文学期刊和文学阅读回归常态,文学期刊自身有心理落差和心理焦虑,而报刊媒体的爆炸式发展、文化多元和阅读多元之后,文学期刊普遍面临读者分流和生存挑战的一种必然。文学期刊无论如何标新立异,无论如何突围和突破,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对文学的坚守,对新人始终不懈的发现培育和对精品力作的推举,如果没有文学新人的不断涌现和文学精品力作的不断推举,无异于本末倒置,即使你以其他手段和形式赢得了生存,你也丧失了文学期刊应有的责任和存在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