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平凡的世界》的魅力(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贺绍俊 参加讨论

    励志小说一般是以人物的困苦和磨难为主要叙述内容,具有真情实感,可以达到激励他人的效果。励志小说不见得是被文学研究者公认的经典作品,但它因为励志效果,会拥有大量的读者。比较典型的励志小说有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有人把新世纪以后出版的《杜拉拉升职记》看成是与今天时代相吻合的励志小说。但即使从励志的角度看,《平凡的世界》也比其他励志类图书更具有魅力。这种魅力就来自作者路遥的真诚和诚实。就是说,路遥写这部小说是以真诚的态度表达了他自己在人生磨难中的体验,诚实地书写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路遥对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他把这种体验不打折扣地还原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所以人们在读到那些关于苦难的书写时,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深深被打动。当然,光有真实的苦难体验,还起不到励志的作用。要说写苦难,有的作家写得比路遥更狠更惨,比如张贤亮的《绿化树》写知识分子在劳改农场遭受的苦难,又比如陈应松写的一系列以神农架山区贫困农民为对象的小说,但这两位作家对待苦难的态度是和路遥不一样的。他们对待苦难是一种悲剧型的,是带有强烈仇恨感的,因此他们书写苦难的主题也是侧重于批判性的。但路遥对待苦难的态度是积极的,因此他书写苦难的主题也就具有了励志的效果。他也将这种生活态度赋予了小说中的主人公。比如孙少平,经历了许多的生活磨难。原来他是细皮嫩肉的,后来变得又黑又粗,两只手被石头磨得全是硬茧,走路都要拱着腰,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揽工汉。苦难在他身上留下如此明显的痕迹,同时也让他对苦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建立起了“关于苦难的学说”,他说他很热爱自己的苦难,因为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在路遥的笔下,孙少平不逃避苦难,面对苦难他反而有一种崇高的感受。这是一种不一样的精神气质,路遥把这种精神气质传达给读者,当然会有一种强烈的励志效果。
    《平凡的世界》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读者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读者的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路遥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人生,写的是平凡人有不平凡的理想。小说没有轰轰烈烈的大爱大恨,完全是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呈现,但从中我们又看到了复杂的人性,真实而又无奈的人生,人们在不完美的生活中努力追求完美的路,这一切是那样的真实自然,让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双水村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位于横断山脉环抱的黄土高原。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两兄弟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他们身上也有着路遥兄弟俩的影子。他们是农村出身贫困的青年形象。孙少安上学时考试总是班上第一,学校的老师都说这个孩子将来准有出息。怎奈孙家家境贫寒,孙少安勉强读完高小便回到队里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和父亲一起挑起这副养家糊口的沉重担子。但孙少安绝不是平庸之辈,他有他的打算,也有他的抱负,他要通过他健壮的体魄和机敏的心智使他家和全村父老摆脱世代的贫困。孙少安是立志要在农村与苦难命运抗争的形象,孙少平则是要走出农村、向往更大的世界的形象。孙少平进城的情景是很难堪的,他在城市尝尽了人情的冷暖:亲戚冷落、旁人冷眼,待遇不公,身体遭创伤。尽管如此,他没有被击倒,反而更加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
    小说写的是平凡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也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也就是说,路遥不是采取传奇化的方式来讲故事,传奇化有利于将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也会使得情节更有感染力,但路遥是从平凡的生活里提炼出故事情节,这样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有一种经验上的共鸣,因为他们的生活中可能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路遥证明了现实主义的持久魅力
    《平凡的世界》是典型的传统现实主义叙述方式,以生活的正常逻辑构思情节,重在塑造人物,讲述故事。而路遥又是一位具有极强叙述能力的作家,因此他采取传统现实主义的叙述方式得心应手。但当时路遥在写作上能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是很艰难的。因为当时的文学潮流正是西方现代派风行的时候,西方现代派说起来并不是一股多么大的潮流,但它一下子就冲决了我们过去修筑起来的现实主义大堤。回顾这段历史,有很多问题是值得反思的。过去我们是独尊现实主义,并且将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化,从而导致了现实主义越来越远离现实主义的本来面目,变成一种僵化的现实主义、概念化的现实主义。读者阅读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小说,也感到了厌倦,因为他们从中读不到新的东西。这是80年代总的文学环境。在这种文学环境下,突破现实主义框框的写作,既受到作家的欢迎,也受到读者的欢迎。但是,路遥在这种环境中能够保持淡定和坚守,这同样也很不容易。因为现实主义在创作实践中出了问题,并不能说明现实主义本身就必须抛弃了,现实主义还有没有生命力,这同样需要作家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证明。路遥就宁愿做这样一名作家。这正是路遥的可贵之处。路遥并不是对新的东西没有感觉。其实他是一个对新东西特别感兴趣的作家。就举一个小例子,他的中篇小说《人生》,主人公叫高加林,当时我读这个小说时,就觉得这个人物的名字比较怪,一点也不像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青年所取的名字。后来才知道,这跟路遥中学时代的学习有关系。路遥是1963年考在县中学读书的,他经常到县文化馆阅览室看报,有一天在报纸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竟兴奋得一晚上没睡,他站在县中学的院子里,仰望夜空,想从满天的繁星里,找到加加林乘坐的飞船。加加林就成了他特别崇拜的英雄,当他写《人生》时,他要塑造一个走出乡村寻找理想的英雄时,自然想到了加加林,于是他就给他的人物取名为高加林。但路遥又是一个能够坚守的作家,他在文学上也有自己崇拜的对象,他的崇拜对象就是同为陕西的作家柳青,他不仅认同柳青的创作方式,更认同柳青对待农村和农民的立场和态度。他构思《平凡的世界》时,应该是想到了柳青写《创业史》,他也希望自己能像柳青那样,去写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的史诗性的作品。路遥坚守了自己的文学立场和文学理想,他也通过自己的奋斗,证明了传统现实主义仍然具有生命力,证明了以传统现实主义叙述方式写出的作品仍然具有持久的魅力。
    今天,《平凡的世界》再一次成为热门话题,我觉得在讨论《平凡的世界》时,尤其应该讨论一下传统现实主义的问题。今天的文学创作,仍然是现实主义唱主角,但今天的现实主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作家吸收了多方面的技巧,大大丰富的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但是,传统现实主义的一些基本功能却被作家们丢弃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功能是叙事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能包括塑造人物、描写细节,清晰地讲述故事。而这些基本功,在当前小说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不被作家重视,这导致作家整体的叙述能力下降,所写出的小说越来越难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