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国三大史诗为什么鲜为人知(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瞭望东方周刊 陈莉莉 参加讨论

    提问: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传承比较好的是哪一部?
    朝戈金:蒙藏《格萨(斯)尔》传播最广,在周边不少国家中都有,在国内也不止在一个民族中有传承。它超越了语言的藩篱、跨越了族群边界,乃至跨越国界在不同的国家中传播。这说明它有特殊的魅力。
    晚近发掘的苗族史诗《亚鲁王》,也开始产生影响。当然学术界的研究和确认需要一个过程。《亚鲁王》的传播范围很有限,就在贵州麻山的一小块儿地方,但不是说传播不广就不好。《亚鲁王》与当地民众生活结合得最为紧密。
    不仅是少数民族民间资源的开发,汉族的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都还是长期的任务,而且艰巨。
    比如,汉族四大传说《孟姜女》《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它们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对它们的市场化推广也还没有太成功的例子。
    现在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再利用,也应该多少有点宽容。就像是找不到路,朝着东南西北各处都要尝试,有人愿意尝试,那就尝试尝试。假如往南、往西都不行,咱们就知道以后不往那个方向走了。这样的尝试,本身也很宝贵,是一种资源。你不试水,光是坐而论道、横加指责或乱发牢骚,都不是积极的态度。要勇敢尝试才能闯出一条路。
    我们有也不能光盯着商业上成功不成功。文化的价值,不见得都能体现为物质价值。某些理念和价值观的输出,目的是要让别人理解你,这就需要影响别人。我们要告诉别人,我们的爱恨情仇,我们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态度、面对灾难和挑战时的勇气,我们如何看待出生和死亡,等等。别人知道了,就会更多地懂你,别人对你了解越多,误解就越少。文化传播的意义在这儿,也不光是说商业上一定要怎样。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江格尔传奇英文版》 书封
        说唱录走了,艺人怎么办
    提问: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你如何看中国史诗借助它们发展自身?
    朝戈金:我觉得今后有很大的契机。现在的新技术,比如手持移动终端、多媒体技术等,会给文学艺术的传播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生机。
    原来我要说史诗听众可能都弄不明白,那么我们就用多媒体来一段,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给学生拿iPad放一段史诗的视频,反响可想而知。
    不管怎么说,传播对于民族文学提升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是有正面作用的。新技术给民间文艺演唱带来无限生机和巨大可能性。
    但是这件事也得两方面看。假如我是很有名的歌手,我靠这个为生,我可能不希望我的演唱被录走。你录走了,谁还请我去唱?假如人人很方便,用手机,用录音机就听了演唱了,我就不必跋山涉水,但也收不到观众的谢酬了。
    这种事情永远是在一种两难和矛盾纠结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
    有时候你也能感觉到民众传承传统文化的强烈意愿无处不在,形式多样。同事们在走访、搜集资料时,碰到一个村庄里的藏族小孩,他说将来立志要考到拉萨的大学,要学现代知识,学成回来后要把《格萨尔》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你就会发现,新形势下新的艺术与样式和新的期待也在发展变化。
    提问:现在利用新技术对传统、民族的艺术进行商业挖掘的越来越多,如何找到平衡点?
    朝戈金:无论政府、学界还是民众自己,都要想好,在用现代技术便利的同时,不能摧毁传统艺人的生存基础。他的权益也要被保护,不能低成本复制完他的艺术,就不再搭理他。
    我倒觉得政府部门在作决策的时候要想得周全一点儿。鼓励或提倡什么的时候,要想到这种做法的背后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经常陷入两难局面。有时候说社会文化在进步,那进步是不是老的旧的传统带着一起进步?还是说它在什么意义上会成为负担?会不会阻碍进步的步伐?负重前行行不行?假如文化总是要扬弃要选择、要不断地吐故纳新,那要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等等。
    有些做文化产业的人觉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认为是富矿,可以好好利用、愿意尝试。但是有一个重要问题,很多企业做文化开发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民间长期传唱的内容,它们的所有权或者对它的改编和使用,会涉及某些法律层面的问题。
    比如《江格尔》,如果改编了,盈利了,当地的文化持有人和传承人的艺术创造权益谁来保护?这些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做厘清关于民间文化遗产法律地位和所有权问题的努力,国家版权局最近也在考虑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问:这看起来是一个具体实施难度很大的事情。
    朝戈金:像《江格尔》,假如商业化成功、有利润,谁代表蒙古族群众收这个钱?用什么方式?收了怎么用?问题不好解决,因为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它们都是世代传唱的,有时候不是那几个歌手的,也不是那几个整理者的,它是全民族的遗产。
    我们知道,《功夫熊猫》,尤其是《花木兰》,好莱坞改编以后,好多人愤愤不平,我们的故事怎么让他们满世界赚钱去!作家的作品是几十年之后就进入公有领域了,版权问题好说。但是民间的故事进入公有领域该有多长时效?怎么界定持有人权益?这类问题到现在都很不清楚,争议颇多,共识有限。
    转自“瞭望东方周刊”微信公众号,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