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代文学大家韩少功应邀到常德演讲“文学的变与不变”。期间,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汪肯堂就文学、心中的桃花源、韩少功作品等诸多话题与韩少功促膝长谈—— 对话韩少功:文学肯定比我们活得更长久 □韩少功 汪肯堂 我是半个“武陵人”,我一直是“陶粉” 汪肯堂:有人说您的《山南水北》是中国的《瓦尔登湖》。读完您的《山南水北》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后,我很自然地联想起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我想,产生这种联想的应该不止我一个。能让人产生联想,说明这三者之间多少有些相似,相同,或相通的地方。您对此有何看法? 韩少功:《瓦尔登湖》里只有自然,没有人和社会。就这一点而言,《山南水北》大概更靠近陶渊明一些。何况我祖籍常德澧县,也算是半个“武陵人”吧。虽不敢与陶公攀关系,受一方水土滋养,笔下如能透出一点传统文脉的风采和气息,对于我来说,至少是与有荣焉。 汪肯堂:如果陶渊明活到今天他会惊呆,一千多年了,还有那么多人如此喜爱他的桃花源。并且还有那么多的解读,那么多人争抢,这是他写作《桃花源记》时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的。最近,我们常德日报传媒集团把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历朝历代包括当代有关桃花源的诗文进行了一番梳理,形成了一套近百万字的《桃花源文集》,已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您心中肯定也有一个桃花源,您心中的桃花源在哪里?是什么模样?是《山南水北》? 韩少功:我非常赞成你们做这些事,因为我一直是“陶粉”。他的气节和才华,特别是他对土地、对民众、对劳动的体会,在文学史上是并不多见的,值得我们好好地珍惜和继承。其实,写写自然并不怎么稀罕,很多前人都写过。但好多人不过是小资化的“旅游诗人”,比如谢灵运,名头大得很,写的那些虽然也优雅,也华丽,但像是在度假村里写的。陶渊明就不一样。“盥濯息檐下”——想一想吧,收工后在屋檐下洗手洗脚,这种细节不是亲身经历如何能捕捉,如何写得出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面都有人,有民众,有鲜活的生活质感,入筋入骨,有血有肉,是他用生命写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