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对话韩少功:文学肯定比我们活得更长久(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湖南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物质条件并不能决定幸福
    汪肯堂:读完您的《山南水北》,给我的总的感觉是,那是中国当代乡村最真实的写照,比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乡村更丰富。您一年之中有半年居住在乡下,半年住城市,在您的字里行间,我发现您对乡村偏爱一些。您认为当下城市与乡村区别在哪?
    韩少功:人生在世有两件大事,一是与社会的关系,一是与自然的关系。现代都市生活砍掉了后一半,显然是不够正常,留下了某种缺憾。这也许是都市人为什么一到假期便喜欢往乡村跑的原因,多少是一点补偿吧。但进入工业化、城镇化时代后,农业从总体上来说附加值偏低,处于“夕阳产业”的困局,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都市流动,哪怕放弃了更清洁的空气和水、更优质的有机食品、更多一些自由、闲适、丰富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让人无可奈何的历史过程。眼下在发达国家,普遍出现“逆城市化”趋向,比如富人都住郊区,倒是穷人住在城区。这至少表现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一种反思和反弹。将来会怎么样?说不准。但因为技术革命的推进,农业从总体上重新成为一种朝阳产业,使人们从都市向乡村回流,也不是没有可能。
    汪肯堂:如今社会发展太快。我们这辈人几乎是从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一步跨入到现代社会。社会发展太快就容易让人有“晕车”的感觉。只有您和梭罗这样真正的智者,躲到乡下步行,躲避“晕车”,并且冷眼来看别人是怎么“晕车”的。我要问的是:人是不是要在简单的环境里才能思考复杂的问题?您给现代“晕车”者有何指教?
    韩少功:我算不上什么“真正的智者”,没有那么高大上。不过,我觉得人不管是穷还是富,不管生活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应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前惊惶失措。物质条件并不能决定幸福。将来的人可能天天坐飞机,甚至被机器人侍候着,但他们不一定就不郁闷,甚至不患精神病。人要学会做加法,也要学会做减法,像老子说的“为学日增,为道日减”。清醒地把控自己,在学习上多一两分,在欲望上少一两分,日子可能就比较好过了。
    要有这种勇敢甚至胆大妄为
    汪肯堂:有人说《瓦尔登湖》不好读全是作者的叙述,描写,思考。您的《山南水北》好读。除了您的思考和叙述,里面还有人物,有故事。读到后面我读出小说的味来了。相反,读您的《日夜书》,读到后面觉得又是散文。文体的界限在您这里是越来越模糊了,但韩少功味道却越来越突出了,是这样吗?
    韩少功:小说与散文的界限本就没那么严格,“严格”通常是一些教科书强加给学生的。《四库全书》里的“说部”,古代意义上的小说类别,其大部分也可说是散文。俄国人的传统,是只区分韵文和散文,从不区分散文和小说。中国古代四大小说名著,拿胡适先生的欧洲标准去衡量,也只有《红楼梦》像一部小说,其余三部长藤结瓜,说到哪里算哪里,差不多也是“半散文”的,接近《史记》的那种纪传体。我赞成在文体杂交方面多一些自由,在《山南水北》里甚至把报表、说明书、家谱等日常应用文也搬进去了,只要能表达思想和情感,能混搭出趣味效果,就行。古人说:文无定法。今天的人也要有这种勇敢甚至胆大妄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