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化视野中的民族话语(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廖 奔 参加讨论

    文字是话语霸权的基础
    文字是一个文明能够傲视其他文明的最大支撑力,也是话语霸权的基础。谁有史前文字,谁就有了史前文明的记载和铁证。中华文明如果不是有甲骨文证实的历史,我们就无法与其他悠久文明对抗。长江文明缺乏文字记载,就只好看着黄河文明坐大。
    人类历史最悠久的文字有三种: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距今六七千年;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距今5000年;中国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甲骨文只能证明商代历史,前面的夏朝因为没有文字证实,其历史就陷于传说,一直被人怀疑其真实存在。更古老的三皇五帝时期,则与神话传说裹卷在一起。20世纪初顾颉刚掀起的疑古风,就质疑传说历史的真实性。所以鲁迅当时讽刺说“鲧是一条鱼,禹是一条虫”,指责这种学风误导了民族虚无主义。事实证明,传说口碑往往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内核,越来越多的神话传说被证实有其真实的历史根据。20世纪90年代后,历史和考古学家李学勤喊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提出凡是没有证据证明是虚假的传说,都不能轻率否定其历史意义,受到时代的重视和响应。
    汉族有成熟的文字体系,因而可以傲视少数民族。在以前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掌握文字的民族,叙述史观自然是以我为中心,记载都会带着强烈的偏见和选择性,因而就带有霸权性。二十四史里,中央皇权及其附属机器都是中心叙述对象,少数民族则永远是被贬低嘲弄的对象,放在“蛮夷列传”里对之进行居高临下的描述。今天史学界常识是不能完全以正史为据,因为统治阶级编纂史书时按照他们的需要对历史进行了大量篡改、歪曲、遮蔽和编造,所以野史、笔记、目击史、口述史、日常生活史浮出水面。
    由于中原正统观念的支配,二十四史河渠志里永远都是黄河占据绝大篇幅,有时占三卷,分上中下,但却自始至终没有记载过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有时记载了支流,如四川的岷江,但长江的名字一次也没出现过。这很奇怪,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经把江南属地全部纳入,历朝历代派员管理,东晋以后江南还成为中国经济主要支撑,隋炀帝因而开凿大运河沟通长江黄河水系。
    隋炀帝是和秦始皇一样有大功大过的争议人物,没有他,就没有以后的汉族皇权。因为中央皇权必须放在北方,才能有力抵御游牧民族内迁、保障大一统国家的完整。但宋元以后全国经济中心转移到了东南,战乱使得北方经济破产,经常人口稀少,支撑不了皇城和皇权。今天我们还能够看到许多这方面的历史表征。例如明永乐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就是由于元末战乱造成黄河流域人烟稀少,政府就把还算人口集中的山西民众迁移到北方各省。我看到谱系,覆盖了河北、山东、河南、安徽、陕西,广及宁夏、甘肃、江苏、浙江、辽宁、内蒙古等等。所以今天北方人很多是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北方经济虽然几度破产,但都又慢慢恢复过来,我们不能不感谢隋炀帝利用大运河漕运南方之米支撑北方的思路和创举,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经济大动脉,成为北方生活以及皇权一千几百年的经济支撑。
    明清中国主要依靠江南稻米的支撑,粮食作物稻米占据了主要比重,长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文化就是这样捉弄人的,它永远扮演了屈从强权的角色。长江尽管给予中华民族如此巨大的贡献,却被史书特意忽视掉了,文字的霸权在这里充分显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