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叶舒宪:攻玉·炼金·释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郭超 参加讨论

    多年以后,黄悦依然记得那个深秋傍晚的场景。同门六七人,从京城各处冒雨赶到位于北太平庄的盛世情书店。每人背个大书包,由一位个子不高、步履匆匆的男子打头。他们不像读者,更像是前来歇脚的“苦行僧”。
    带头者是“师傅”叶舒宪,后面跟着的是他在社科院文学所的硕士、博士。
    进了书店,大家很少说话。叶舒宪像往常一样,娴熟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浏览一番,然后信手递给某位徒弟,如此这般数次,待到结账时,每人的包里都塞满了书。
    这时,叶舒宪又缓缓打开自己的书包,把从家里带来的书和资料分发给大家,就像给徒弟分发适合他们的兵器。这些材料多是他利用访学的机会,从海外购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走出书店,已是华灯初上。在新街口外大街汹涌的下班人流中,有一列“朝圣者”在沉默前行,肩上知识的重量让他们区别于人群。“这幅颇具隐喻色彩的橘黄色的画面伴随着那种默契和感动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每每想起,都觉得心里平添了许多温暖和动力。”黄悦如是回忆。
    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副教授的黄悦,从硕士到博士均师从叶舒宪。叶门的聚会,大多是在这家狭小的书店里进行的。黄悦和她的同门都对书店的聚会印象深刻,因为那里是他们的“第二课堂”。
    “文学本来就是属于人类的,把它分成中国的和外国的,中国又分成古典、现代、近代的,越分越窄,就变成铁路警察,只管这一段。火车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根本不管。”
    “要打破!忘掉!”在略显逼仄的书店里,叶舒宪一边说,一边配合着简洁有力的手势,显得很有气魄。那是黄悦跟叶老师上的第一堂研究生课。面对老师抛过来的《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等著),《金枝》(弗雷泽著)等社会学、人类学专著,刚从中文系本科毕业的黄悦有点懵。
    叶舒宪告诫她,不要把自己的眼界局限于现有的学科框架,不要让已有的知识成为思考的障碍。
    打通人文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叶舒宪一以贯之的追求。“文学本来就是属于人类的,把它分成中国的和外国的,中国又分成古典、现代、近代的,越分越窄,就变成铁路警察,只管这一段。火车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根本不管。”
    “文学人类学”给了叶舒宪打通学科界限的利器。他的兴趣不是做传统意义的文学研究,他要走得更远,他要知道“火车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叶舒宪是国内“文学人类学”的开创者之一。谈到“文学人类学”与我们一般所谓的文学的区别,他举了“治水”这个世界文学流行的母题。
    “大禹治水的故事,传统的文学会把它放在历史中,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来说。”叶舒宪说,“文学人类学”则把它放到世界故事谱系中来比照。人类学鼻祖弗雷泽在名著《〈旧约〉中的民间传说》里,把诺亚方舟的洪水神话和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北欧、南亚、东南亚、大洋洲和美洲印第安神话放在一块看,一口气举了四十多个例子。从而得出,世界各地洪水传说的母题和细节都很像的结论,这就是“文学人类学”。
    “只有把对象放在人类的背景之中,才能够看得分明,然后其特点也容易把握了。”叶舒宪说,“一方面需要透过本土话语去获得人类学家所说的‘地方特有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把此种‘地方特有的知识’放置到人类知识的整体框架中加以定位和评价。”
    近年来,国内“文学人类学”神话研究的跨学科范式,从注重梳理先于文字和外于文字记录的大传统文化脉络,逐渐走向比较神话学与考古学、物质文化研究的结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