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胡传吉:为批评立心(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日报 谢有顺 参加讨论

    考据
    对文学大势的从容把握
    在批评的义理上不苟且,必然也会注重在实证中贯彻这一义理,同时建构批评的文章之道。我在胡传吉的批评文字中,也看到了这种努力。比如她讲《小说的技术冷漠症》,举了金庸、麦家等人做例子。她说金庸在价值观上并没什么突破性的建树,无非是个人命运后面站着国族命运,“但金庸的小说技法自成一家、独创门别,他有他十分大气的一面,如果因其通俗而拒之以文学域之外 ,那就是短见浅识了。这个作家有一颗异想天开的好玩之心,其贪玩之趣,恰好是当代大陆小说家所普遍缺乏的,也更是阴谋权术之心所难以想象的……金氏小说,寓国族、道德、情爱等严肃话题于江湖游戏之中,跟技术实有太多太多的暗合及呼应处,他的价值观迟早会被人诟病……以我的看法,想象力才是金氏小说真正的卓越魂灵。”她论到麦家《解密》一书中,主人公容金珍的崩溃:“是信仰悲剧的解密”。“技术在反复升级人的自我能量之际,也在反复升级对人的控制能量。技术诱拐了人的智慧与激情,技术让人迈向神迹,技术测试人与神之间的距离远近(近了方知远)。人终生追求不被复制、不被控制的命运,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对技术的抗争、对有限的绝望、对无限的向往?”——关于这些作家的研究,都是实论,从作品引申,但见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文学写作事关价值立论,但也有自己的物质外壳;一种想象力和人格塑造的成功,也不能忽视作家在技术上的修习。这样一种写作上的辩证,胡传吉以“技术”为切口,在金庸、麦家等作家身上得到了落实。
    这也是批评的实证精神,它与小说写作上的实证异曲同工,前者以小说为材料,后者则以俗世和人性为材料。如此实证,又为了引出这样一番义理:“技术有如身体,都是人的躯壳、牢笼、隐喻,对技术的冷漠心,更不用说对科学的冷漠心,这大大局限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想象力,包括对人之未来、现在、过去的想象力。”“技术冷漠症”是当代小说的一大困局,“意义的负重”又何尝不是?“因为意义的负重,小说评论及研究失去了对结构、语言、表现手法、故事、境界、气质等要素的赞赏激情,写作者丧失了对实在生活细致考究的耐心,表现才力日见欠佳。当评论与研究过分倚重意义时,定力不够的作家,也会不自觉地在是非、对错、善恶、爱恨等问题上表态,急于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胡传吉找到的,总是一个能够深挖下去、囊括多数的通孔。看得出,她的阅读量很大,所以有一种对文学大势的从容把握;她所使用的一些词,如论林白的《致一九七五》时的“格心”与“遁心”,论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时的“温柔敦厚”,已经超越了对文学的鉴定,而更像是一种精神考据。胡传吉的批评文字,最有魅力之处,或许就在于她能找到自己的语言为一种模糊的精神塑形,这也是一种考据之美,而且,这一关于人心的考据,远比材料的考据要艰难得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