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台湾文学“热”重来 那边的月亮更圆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newdu 参加讨论

    编者按 
    2014台北国际书展将于2月5日开幕。与刚刚结束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台湾作家”群受到的追捧相比,内地作家在台湾的遭遇却始终是不冷不热。除了《盗墓笔记》《鬼吹灯》这样的流行读物,台湾对内地文学的了解和引进,还仅限于八九十年代的余华、苏童、莫言等。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掀起过一轮“台湾文学热”,且不说白先勇、余光中这些文学大家,琼瑶、三毛、席慕蓉……这一个个名字都成为了一代人成长的青春记忆。这波风潮卷土重来,大概和出版机构近年来大量引进台湾文学有关。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龙应台、舒国治、吴念真、蒋勋、骆以军......这些人,从小说到散文,在年轻人中形塑了一个久远的台湾梦。内地人对台湾作家忽然又焕发了巨大的热情和追捧。
    这种追捧,也折射出某种自卑。在一些人的心理上似乎形成了一种等级秩序:一等的是欧美作家,二等是港台,三等是内地作家。连繁体字都天然具有了某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台湾文学热”此番卷土重来,背后有何复杂的意蕴,此种碰撞又将会给内地文坛带来哪些影响,我们邀请了三位评论人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这一话题。
    去年上海书展期间,在乱哄哄的人群中,我特别寻找台湾展区。然而,乘兴而去,却空手而归。这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这一代人受惠于台湾文学良多,且不说白先勇、余光中这样的人了,想一想读初中、高中时,有多少人捧着琼瑶、三毛、席慕蓉,它们也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所以,那天从展场出来,我怅然若失。
    是没有好书吗?不是的,如果换做二十年前,我都想从银行里抢钱把这些书买回去,而现在则不必了。——我一再讲到时间,它有什么意义?当然有,正是这时间将两岸的隔绝、观望,变成了某种同步和共融。
    或者说,正是由于隔绝,才造成相互打量和观望的极大兴趣,进而形成了我们对台湾作家和作品的另眼相看。不仅是新鲜,还有敬佩,再加上政治文化所形成的差异性,对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内地作家作品的审美疲劳,反让我觉得对岸的作品真不错,真妙,太好了……
    但近年来,我发现有些“不妙”,在一些人的心理上似乎形成了一种等级秩序:一等的是欧美作家,二等是港台,三等是内地作家。连繁体字都天然具有了某种文化上的优越感,甚至在内地作家的作品中,我发现了港台腔、港台味儿。
    最让内地作家憋屈的是出版界,对港台作家的作品礼遇有加,从装帧设计,到推广宣传都气势恢宏,再加上不断地“华文”、“汉语”什么的——不是说不该出港台作家的书,恰恰是因为出了,而且出的越来越多,才破除了我内心中的很多神话。有些时候常理天下通行无阻,台湾作家当然有好作家好作品,反之,自然也有三流货色。即便是同样一个人,也未必部部作品优秀……总觉得这是废话,可是很多时候,尤其是出版界对于内地和台湾作家的双重标准,还是让我觉得所谓“淡定”和“平常心”还是分对象的。
    我要谨慎使用“台湾作家”这样的全称判断,每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有奇异的风景也都不宜这样归类,那么还是列举一点个人的具体阅读感受吧。比如,旋风般冲进来的龙应台,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啊,大江大海啊,你不觉得她越来越像台版余秋雨吗?内地很多高雅人士提到“余秋雨”就牙酸,对龙应台可就不一样了。这两年,龙官员越来越不像一个作家,因为作家是以情动人、感染人,她好像不屑;以理服人吧,她好像缺了几分耐心,倒像小学教师,动不动就教训人。张大春当然是优秀作家,当年读他《小说稗类》时,我觉得此人莫非是阿城失散多年的兄弟?当然,谁都有让人失望的时候,上帝在赐予人完美的这一步上是很吝啬的。《聆听父亲》,太花哨了,很多时间和历史的庄严让失却朴素的讲述消解了。《认得几个字》,报纸专栏水平吧?巨著《城邦暴力团》,腰封上的宣传就能吓趴一批人,“当代最优秀小说家张大春扛鼎之作”,“金庸之后最伟大的武侠小说”,“中国地下社会总史,世纪暗战江湖变迁”,“近十年仅见的‘终生小说’,可以终生不停地重复阅读的好小说”……虽然说“腰封”总是像妖风一样毁人不倦,但这个架势也在打鸡血啊,读完觉得:还行!——什么意思?这样的小说也不是别人就写不出来。
    另外一位“台湾中生代最重要的小说家”骆以军所写的“变形者的疯癫、妖艳、镜中幻城的恶魔之书”《西夏旅馆》,怪资质太差,智商总也跟不上作者的脚步,常常将作者的得意之笔看做故弄玄虚。“他们的年代在男女这回事上,拘谨忸怩到即使是闭室内的两对男女,仍会被看不见的每一细部分解的举止言谈间之踌躇谨慎,压抑到喘不过气来。”“但他们欠缺对自己的了解,无能翻弄嬉耍那僵硬羞怯的细微礼仪之间,巨大的可能。”这样的句子,在作者是语言扭麻花的艺术,在读者可能是情绪被纠结的折磨,太多的比喻,让叙述扭捏,降低了小说叙述的自然成色。最近给大陆作家谆谆上课的唐诺先生,谈古论今,信手拈来,头脑渊博得能放下八个书橱。《文字的故事》看过了,有趣,但也就是欺我们这些没有好好读过《说文》、不懂小学的人而已。《尽头》,读了,怎么总也读不到尽头啊,那啰嗦啊。不要误会,长并不等于啰嗦,文字长也可以引人入胜,为什么让我感觉啰嗦呢?后来明白知识不少,识见不多,就容易让阅读者的耐心脆弱。
    说实话,这几位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虽然不算他们脑残粉,至少他们出的书,我都会买、会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家写自己的,对不对口味是读者选择的事情,他们如此躺枪似不公平。那么,我要反思的还是我自己,头脑中需要对台湾的作家和作品祛魅,要用平常心来对待他们。虽然什么都拿打擂台的心理来看待也太狭隘了,但事实是他们的作品,内地作家也能写得出;同样,内地作家的长处,他们也未必有。并不是什么都等齐邦媛的《巨流河》流过来,才知道历史是那个样子,有那么多历史学家在努力着,而且齐氏历史也有她的傲慢与偏见。台湾作家重视叙述,耽于自我且富狂想力;内地作家肯于承受历史和现实的沉重,有雄浑的气魄,取长补短,而不是排座次、论等级或许更好。
    当然,我得抓个替罪羊。我认为这个等级的制造倘若与作家本身无关的话,那么与出版者的商业需求则大有关系,我佩服他们的敬业,但也想劝他们适可而止,少讲一点过头话、咋咋呼呼的话,毕竟读者的眼界也越来越宽了,他一边盼着享受着你大量引进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一边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并不是捡到篮里的都是菜,也不是所有游过海峡的都是好汉。如果说,读者一如既往地信任某个作家、某个出版社的话,那么你们千万不要辜负这个宝贵的信任,否则,那后果……你懂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青年评论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