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楠 采访者:冯楠 受访者:余华 作为在文学与现实中呼喊十年的阶段性回望与总结,昨天,著名作家余华的十年杂文《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首度集结出版。十年间足迹遍及世界的余华,以独特的视角与尖锐的笔锋把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文学、文化等种种现象乃至怪象记录剖析,呈现出一个飞速发展不断变迁的中国。余华说:“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日常生活之中。” 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到近年的《兄弟》、《第七天》,作为当今文坛响亮的名字——余华,每有新作问世,总会让文坛掀起喧嚣。昨天,余华在现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从年轻时候投稿遇到的“波折”,到近期看中国足球的表现,谈笑风生,但又不脱离写作本行,至于“名声”、“孤独”,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解释。 记者:什么原因促使您推出一本杂文集? 余华:这本书是我和我的编辑合作产生的,编辑做了很多工作,我只是把电脑里的文章给他们(都是第一次发表的),一个多月前我拿到定稿,里面有文学、有社会、也有个人嗜好,以前我对编辑的偏见就是改改错别字,现在看到这本书,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有一种风格在里面。 这里的文章都是即兴写的,不知道会怎么样,对我来说要求不高,只要能出版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而且这本书很漂亮。对一个作家来说,只要能出版就很高兴了。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余华:现在出一本书越来越难,因为太多了,一年中有30多万种书出版,你能够被注意很难。这个数量我觉得太可怕了。从开始写作到出版,这个太难了,我还记得当时一边做牙医一边写稿,经常被退稿,后来退稿太多邮递员就隔着院墙直接扔到我家院子里。我父亲只要听到“啪”的一声就说:“退稿来了。”直到1988年,大概是一到两个星期我连着收到四封约稿信,我就跟父亲说我有名气了,开始有约稿了。这个回忆对我特别重要,后来有人问我成名的感觉,我说从那儿以后一点感觉也没有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