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植根泥土的“鬼才”作家贾平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渤海早报 newdu 参加讨论

    从40年前带着“土地味儿”步入文坛,到今天成为作品等身、个性独具,被冠以“关中大鬼”、“鬼才”美名的著名作家,贾平凹一直深深植根于那片带给他无限灵感的秦川大地,关注着平凡人的命运,始终坚持做自己。写作对他来说,就像是磁场强大的磁铁,他甘愿做铁钉。
    谈及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贾平凹回忆说:“会议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家一一握手交谈,还问我最近有没有新作,我说刚出版了一本叫《老生》的长篇小说,他说: 好啊。你以前的书我都看过。 ”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作为一省文学带头人及文学艺术家,贾平凹深感责任之重大,更加体会深刻的是:文学创作必须接地气。
    《满月儿》让他一炮而红
    贾平凹眼睛明亮,目光敏锐,你见他混入人群低头不语时,他便是在观察,在感受。他对写作有着无比的执著与热爱。
    当年,他读了两年的初中,学校便放了长假,14岁的他只能回家务农。后来,他有幸到水库的工地写标语、办战报,算是跟文学沾上了边儿,那时为充实报纸版面而写的诗,便是他创作生涯的开始。
    当年的《延河》杂志不断收到贾平凹的稿子,编辑们都已熟悉了这个有点怪的名字,但是贾平凹每次收到的都是退稿函。他那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墙上,贴满了大江南北各大报纸杂志编辑们铅印的或是手写的退稿函,而这更激励着贾平凹通过写作赢得尊严。
    1978年,“文革”后的文坛一片死寂。贾平凹创作的短篇小说《满月儿》在《上海文学》一经发表,月儿那青春靓丽、阳光活泼的形象便成了当时青年男子的梦中女神。那年,《满月儿》获得中国作家协会评选的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自此他声名鹊起,大江南北的约稿函开始疯狂涌入那6平方米的小屋。小屋里散发的陕北“土地味儿”也迅速由西北扩散至全国,他作品中没有遮羞布、没有隔膜感,这种古拙而淡然的气息赢得了读者的心。
    接下来,文学之路于他较之前显然平坦了许多。作品无须再毛遂自荐,未等完成,约稿的出版社便已排队,是毫不夸张的卖方市场。《商州》、《浮躁》、《妊娠》、《废都》相继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